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425章 宋(名人)1

第425章 宋(名人)1(1/2)

目录

匠星照宋:浑仪新铸记

第一幕:昭文馆召匠

时间:北宋熙宁五年,暮春,辰时

地点:东京汴梁,昭文馆偏院

人物:

-沈括:38岁,时任太子中允,着青色朝服,眉宇间藏着对器物的较真,手中攥着半张画满刻度的纸

-老周:52岁,宫束班掌作,满脸风霜,右手食指缺了半截,是早年锻铁时伤的

-小石头:19岁,宫束班学徒,个子高瘦,总爱往仪器里钻,袖口沾着铜屑

-胖墩:21岁,宫束班锻工,膀大腰圆,说话带笑,腰间别着小锤

-阿巧:18岁,宫束班唯一女匠,擅长錾刻,指尖总缠着细麻线,眼神亮得很

(幕启:昭文馆偏院的梧桐刚抽新叶,院角摆着一架旧浑仪,铜锈爬满龙纹底座,几个匠人围着浑仪嘀咕。沈括迈着快步进来,朝服下摆扫过石阶上的草屑,老周率先起身拱手。)

老周:(声音沙哑)见过沈大人。这旧浑仪……昨日测星象,又偏了半度,您看是拆了重修,还是再凑合用?

沈括:(蹲下身,手指抚过浑仪的赤道环,指尖沾了层铜绿)凑合用?去年测冬至,差了近一刻;今年测春分,又偏半度——星象不真,历法就会错,农户按错了节气播种,要误一季收成的。(抬头看向众人,把手中的纸展开)我画了新的设计,把原来的固定赤道环,改成能随天极转动的“可开合环”,再把窥管的铜壁磨薄,加三道校准刻度。

(小石头凑过去,脑袋差点撞到沈括的肩,胖墩挤在后面,半个身子挡住了阳光。)

小石头:大人,这环要转,就得加轴,可铜轴磨久了会松,到时候更不准。(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铜轮,上面刻着细密的齿)我前儿试着做了个“扣齿轴”,您看能不能用上?

沈括:(眼睛一亮,接过铜轮,对着光看)你这齿刻得匀,间距差不过半毫。老周,你们宫束班有这手艺,怎么不早说?

老周:(摸了摸下巴,苦笑)大人,不是藏着掖着,是怕出错。这浑仪是钦天监用的,出了差池,我们这些匠人担待不起。

胖墩:(挠了挠头,瓮声瓮气)沈大人,您这新环要铸铜,得用“翻砂法”,可薄铜环容易裂,我上次铸个小铜镜都裂了三道缝,这大环……(说着拍了拍自己的肚子)我怕我掌不好火候。

阿巧:(上前一步,指尖捏着细麻线,轻轻碰了碰旧浑仪的窥管)胖墩哥,你铸的时候,往铜水里加三钱锡、一钱锌,火候到“暗红”就停,别等烧到“亮白”。我前儿錾铜片,加了锡的铜片更韧,不容易裂。(又看向沈括)大人,窥管的刻度要细,我用“游丝錾”,能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线,校准的时候能看得更清。

沈括:(站起身,把纸递给老周,语气郑重)老周,你们不是憨货,是懂器物的匠人。这浑仪改进,缺不了你们的手艺。我已经跟枢密院递了文书,出了错,我担着;成了,功劳是你们宫束班的。从今日起,咱们就在这偏院开工,有什么需求,尽管跟我说。

(老周接过纸,手微微抖了一下,小石头把铜轮揣回怀里,胖墩搓了搓手,阿巧把细麻线缠回手腕上,几人看着旧浑仪,眼里少了些犹豫,多了些亮堂。)

第二幕:偏院铸环

时间:熙宁五年,盛夏,未时

地点:昭文馆偏院,铸铜炉旁

人物:(同第一幕,新增:小吏,20岁,钦天监派来的监工,着浅绿公服,总爱背着手踱步)

(幕启:偏院中间搭了个土灶,铸铜炉烧得通红,胖墩光着膀子,汗珠顺着脊梁往下淌,手里拿着长柄勺,正往砂模里倒铜水。老周蹲在砂模旁,盯着铜水流动的方向,小石头趴在旧浑仪上,拆着原来的赤道环,阿巧坐在小凳上,手里拿着游丝錾,在一块铜片上刻刻度。沈括穿着便服,袖子挽到肘弯,正帮着递工具。)

胖墩:(喊着号子,铜水顺着勺嘴流入砂模,冒着白烟)老周叔,您看这流速,是不是慢了点?要不要再烧会儿火?

老周:(伸手摸了摸砂模的外壁,烫得赶紧缩回手)别烧了,再烧铜水就太稀,铸出来的环会薄厚不均。你稳着点倒,顺着砂模的槽走,别溅出来。

(小石头“哎呀”一声,手里的铜扳手掉在地上,原来他拆赤道环时,不小心弄断了一根铜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