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大宋编书那些事儿:太平御览诞生记(2/2)
人物:李昉、扈蒙、徐铉等学者
内容:一位学者看错文献年代,将其放在错误时代,被发现后众人啼笑皆非,也更加谨慎。
【崇文院内,学者们正专注于编书工作。学者甲坐在桌前,仔细查阅着一本古籍,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奋笔疾书】
学者甲(突然兴奋地站起身来,拿着书稿大声说道):“找到了,找到了!我终于找到关于这个典故的出处了。”
【众人纷纷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学者甲手中的书稿】
学者乙(问道):“是什么典故啊?看把你激动的。”
学者甲(得意地说):“就是关于‘指鹿为马’这个典故,我找了好久,终于在这本古籍里找到了详细记载。而且啊,我发现这个典故竟然发生在东汉时期,以前我们都搞错了。”
【众人听后,露出惊讶的表情】
学者丙(疑惑地说):“不对吧,我记得‘指鹿为马’是秦朝赵高的故事啊,怎么会是东汉时期呢?”
学者甲(自信满满地说):“你肯定记错了,我可是仔细查阅了这本古籍,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就是东汉时期。”
【众人将信将疑,开始翻阅自己手中的资料,试图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李昉(接过学者甲手中的古籍,仔细查看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昉(指着古籍上的文字,笑着说):“你呀你,可真是粗心大意。你看,这里的纪年明明是‘秦二世三年’,你却看成了‘东汉三年’,这差得可太远了。”
【众人闻言,纷纷凑过去看,随后哄堂大笑】
学者甲(尴尬地挠挠头,满脸通红):“哎呀,都怪我太粗心了,看错了年代。真是不好意思,差点闹了个大笑话。”
扈蒙(笑着说):“这可不行啊,我们编书一定要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错误,可能就会误导后人。”
徐铉(也点头说道):“是啊,以后大家查阅资料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反复核对,可不能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
【学者甲连连点头,表示以后一定会更加谨慎。众人也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投入到编书工作中,不过,这次的小插曲让大家更加意识到了严谨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更加认真地对待手中的工作】
第五幕:编书日常2
时间:编书后期
地点:崇文院
人物:李昉、扈蒙、徐铉等学者
内容:众人进入最后的审核校对阶段,逐字逐句检查,发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崇文院内,气氛紧张而安静。经过数年的努力,《太平御览》的编纂已进入最后的审核校对阶段。李昉、扈蒙、徐铉等学者们围坐在桌前,面前堆满了书稿】
李昉(神色凝重,语气严肃):“如今,我们已到了编书的关键时期。这最后的审核校对至关重要,关乎着我们这部巨着的质量和声誉。大家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逐字逐句地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差错。”
扈蒙(点头表示赞同,认真地说):“李大人所言极是。我们耗费了数年心血,绝不能在这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大家一定要仔细再仔细。”
徐铉(拿起一本书稿,戴上眼镜,认真地说):“没错,从现在起,我们就开始吧。我先来检查这一部分。”
【众人纷纷拿起书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审核校对工作中。一时间,崇文院内只有翻书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学者甲(突然皱起眉头,指着书稿上的一处文字,疑惑地说):“这里好像有点问题。这个字看起来像是错别字,‘只’写成了‘祗’,读音和意思都不一样呢。”
学者乙(凑过去看了看,点头说道):“确实是错别字。这要是印出去,可就闹笑话了。赶紧改过来。”
【学者甲连忙拿起笔,将错别字改正过来】
学者丙(读着读着,突然停下,自言自语道):“这句话读起来怎么这么别扭呢?语句不通顺啊。”
【众人围了过去,一起研究起来】
徐铉(思考片刻,建议道):“我看把这个词的顺序调整一下,再换个更恰当的词汇,这样语句就通顺了。”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学者丙按照徐铉的建议,对语句进行了修改】
【就这样,众人一边检查,一边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遇到有争议的地方,就共同商讨,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李昉(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欣慰地笑了笑。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继续仔细检查着手中的书稿)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学者们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紧张的审核校对工作中。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第六幕:大功告成
时间: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
地点:皇宫大殿
人物:宋太宗、李昉、扈蒙、徐铉等学者
内容:李昉等人向宋太宗呈上《太平总类》,宋太宗翻阅满意,决定每日读三卷,并更名为《太平御览》,学者们激动不已。
【皇宫大殿,金碧辉煌。李昉、扈蒙、徐铉等学者手捧《太平总类》的书稿,神情激动而又紧张,等待着宋太宗的到来。】
【片刻后,宋太宗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大殿,众人纷纷跪地行礼】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太宗(微笑着摆摆手):“众爱卿平身。今日,可是《太平总类》编纂完成了?”
李昉(双手捧着书稿,恭敬地向前一步):“陛下,臣等幸不辱命,《太平总类》已编纂完成,特呈陛下御览。”
【宋太宗接过书稿,缓缓翻开,目光扫视着书页,不时微微点头】
宋太宗(面露赞赏之色):“不错,不错。朕翻阅了几处,内容详实,分类合理,足见众爱卿这六年的心血。”
李昉(连忙谢恩,语气激动):“陛下过奖了,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臣等不过是尽了些微薄之力。”
扈蒙(也上前说道):“是啊,陛下重视文化传承,才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一盛事。能为陛下分忧,为后世留下这部巨着,是臣等的荣幸。”
宋太宗(满意地看着众人,感慨道):“这部《太平总类》,汇聚了古今之精华,实乃我朝文化之瑰宝。朕决定,从今日起,每日读三卷,定要将它通读一遍。”
徐铉(惊讶地说):“陛下日理万机,还要抽出时间阅读此书,实在是太辛苦了。陛下可要保重龙体啊。”
宋太宗(笑着摆摆手):“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通过此书,朕能了解历代兴衰,汲取治国之经验,何乐而不为?”
【众人纷纷点头,对宋太宗的勤奋好学和对文化的重视深感敬佩】
宋太宗(又沉思片刻,说道):“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实乃朕御览之珍品。朕决定,将其更名为《太平御览》,以彰显其价值。”
李昉(激动地跪地谢恩):“陛下赐名,实乃《太平御览》之幸,臣等之幸。”
【其他学者也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大殿内,气氛热烈而庄重。《太平御览》的完成,不仅是学者们的心血结晶,更是宋朝文化繁荣的象征。它将承载着千年的智慧,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