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艺之神 > 第582章 明朝:憨憨堪舆记

第582章 明朝:憨憨堪舆记(1/2)

目录

第一折宝陀山应召

场景一

时间:永乐七年,秋,辰时

地点:蘅州宝陀山,大雄宝殿

人物:

-非幻和尚:五十余岁,面如古玉,目含星斗,身着月白僧袍,袖口缀淡青莲花纹,手持菩提念珠

-慧能:二十岁,宝陀山小僧,眉清目秀,略带稚气

-郑和:四十岁,身着蟒纹内侍袍,腰束玉带,面容沉稳,气度雍容

-两名锦衣卫:三十岁上下,劲装束身,腰佩绣春刀,神情肃穆

【幕启】

大雄宝殿香烟缭绕,释迦牟尼鎏金佛像端坐正中,垂目含笑。非幻和尚跏趺坐于佛前蒲团,手持念珠缓缓拨动,口中诵念《金刚经》,声音低沉悠远,回荡在殿宇之间。

慧能端着一碗清茶,轻手轻脚走进殿内,将茶碗放在佛像旁的供桌上,不敢打扰,只在一旁垂手侍立。

不多时,殿外传来马蹄声骤停,紧接着是甲叶摩擦的脆响。慧能抬头望去,只见两名锦衣卫率先踏入殿门,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随后郑和身着华贵内侍袍,稳步走入,身后跟着两名捧着锦盒的小吏。

非幻和尚诵经声渐歇,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平静地望向郑和,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远来,有失远迎。”

郑和快步上前,拱手行礼,语气恭敬:“大师不必多礼,咱家奉陛下旨意,特来宝陀山请大师移步京城。”

非幻和尚微微颔首,指尖仍捻着念珠:“施主口中陛下,乃当今永乐天子?”

“正是。”郑和示意身后小吏打开锦盒,里面盛放着明黄色的圣旨和一锭赤金,“陛下听闻大师熟读儒书,精通堪舆之术,欲请大师为皇家择一吉壤,以安陵寝。这是陛下亲赐的路费与信物,还请大师笑纳。”

慧能在一旁听得心惊,悄悄拉了拉非幻和尚的僧袍,低声道:“师父,京城路途遥远,且皇家之事多有凶险,您……”

非幻和尚抬手止住慧能的话,目光望向殿外的远山,秋雾缭绕,层林尽染。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出家人本应超然物外,但皇家陵寝关乎国运民生,老僧既有所长,自当为国效力。”说罢,他起身接过圣旨,“请施主稍候,老僧收拾行装,即刻启程。”

郑和面露喜色,再次拱手:“大师深明大义,咱家佩服。车马已在山下备好,大师不必多带行囊,沿途所需,咱家已悉数安排妥当。”

非幻和尚点点头,转身对慧能道:“寺中诸事,你需好生打理,每日诵经不辍,莫要懈怠。”

慧能眼眶微红,躬身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盼师父早日归来。”

【非幻和尚换上一身干净的僧袍,将几本堪舆古籍和罗盘装入布囊,随郑和等人走出大雄宝殿。山下,四匹骏马牵引着一辆豪华马车,早已等候多时。非幻和尚回望宝陀山,双手合十,随后毅然登车。马车轱辘转动,缓缓驶离宝陀山,朝着京城方向而去。】

场景二

时间:永乐七年,秋,未时

地点:前往京城的官道,驿站

人物:

-非幻和尚

-郑和

-锦衣卫甲、锦衣卫乙

-驿丞:四十余岁,趋炎附势,满脸堆笑

【马车停靠在驿站门前,郑和率先下车,吩咐驿丞:“快备好上等客房,再准备些素斋,务必干净清爽。”】

驿丞连忙应道:“大人放心,小的这就去安排!”转身时瞥见非幻和尚,见他身着僧袍,虽气度不凡,却无官阶标识,便有些怠慢,只随口喊道:“小的们,带这位大师去偏院客房。”

郑和眉头一皱,沉声道:“放肆!非幻大师乃陛下钦点之人,岂能住偏院?即刻将正院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若有半点差池,仔细你的皮!”

驿丞吓得一哆嗦,连忙跪地磕头:“小的有眼无珠,冒犯了大师,求大师恕罪!”

非幻和尚上前扶起驿丞,语气平和:“施主不必多礼,出家人不重居所,能遮风避雨便好。”

郑和却道:“大师乃国之栋梁,陛下尚且敬重,岂容尔等轻慢?按咱家说的做,不得有误!”

驿丞连声称是,连忙起身吩咐下人收拾房间。郑和转身对非幻和尚道:“大师宽宏大量,但皇家体面不可失。陛下对此次择陵之事极为重视,大师的安危与舒适,咱家责无旁贷。”

非幻和尚微微一笑:“郑大人一片赤诚,老僧心领。只是堪舆之事,重在心诚,而非居所奢华。此次前往昌平,还需仰仗大人多多周全。”

两人正说话间,锦衣卫甲快步走来,低声对郑和道:“大人,方才发现有不明身份之人在驿站外徘徊,形迹可疑。”

郑和眼神一凛:“加强戒备,密切监视,不可让任何人惊扰大师。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是!”锦衣卫甲领命而去。

非幻和尚神色平静:“大人不必担忧,老僧一生行善,并无仇家。想来不过是些好奇之人,或是沿途的商旅罢了。”

郑和却不敢大意:“大师有所不知,皇家择陵之事关乎重大,难免有人觊觎或从中作梗。咱家已下令沿途锦衣卫严密保护,定能护得大师周全。”

不多时,素斋备好,驿丞亲自端到正院客房。非幻和尚与郑和相对而坐,席间,郑和问道:“大师,此次前往昌平天寿山,不知大师可有初步打算?”

非幻和尚放下筷子,取出罗盘,指尖轻抚盘面:“天寿山脉自太行而来,气势磅礴,形如蟠龙,本是吉壤之地。但具体穴位,还需实地勘察,观其山川走势,察其水土气息,方能定夺。”

“大师所言极是。”郑和颔首,“陛下对陵寝之事极为上心,盼能寻得一处万年吉壤,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非幻和尚轻叹一声:“江山永固,不在陵寝风水,而在君王仁政,百姓安乐。但既为皇家择陵,老僧必当竭尽全力,寻得最宜之处。”

第二折天寿山勘察

场景三

时间:永乐七年,冬,卯时

地点:昌平天寿山,山麓

人物:

-非幻和尚

-郑和

-锦衣卫甲、锦衣卫乙

-当地向导:李老汉,六十余岁,土生土长的昌平人,熟悉天寿山地形

-工部主事:王大人,三十余岁,科举出身,略显文弱

【天刚蒙蒙亮,寒风凛冽,非幻和尚身着厚重僧袍,手持罗盘,站在天寿山山麓。郑和、王大人及锦衣卫等人紧随其后,李老汉背着干粮和水,走在最前面带路。】

李老汉指着前方的山脉:“大师,这天寿山啊,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头。咱们当地人都说,这山是龙脉所在,藏风聚气,是块好地方。”

非幻和尚点点头,举起罗盘,缓缓转动,目光紧锁罗盘指针,同时观察着四周的山川走势。寒风刮过他的脸颊,他却浑然不觉,口中喃喃自语:“脉自太行来,势如万马奔腾;水自玉泉出,形如玉带环绕。不错,不错。”

王大人凑上前来,拱手道:“大师,下官奉工部之命,前来协助大师勘察。不知大师目前所见,此处是否符合皇家陵寝的要求?”

非幻和尚放下罗盘,指着左侧的山峰:“王大人请看,那座山峰形如笔架,名曰‘笔架山’,主文运昌盛;右侧山峰状如卧虎,名曰‘卧虎山’,主武运兴隆。两山对峙,中间开阔,正是藏风聚气之地。”

郑和闻言,面露喜色:“如此说来,此处便是吉壤?”

“非也。”非幻和尚摇摇头,“陵寝选址,需兼顾山、水、气、土四字。山形虽好,还需看水土。若土质疏松,易遭水浸,则非吉壤。”说罢,他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轻嗅,随后又将泥土捏碎,观察其颗粒状。

“泥土湿润而不黏腻,坚实而不板结,是上等黄土。”非幻和尚站起身,“再随老僧往深处走走,看看水源如何。”

众人跟着李老汉,沿着山间小径前行。山路崎岖,寒风刺骨,王大人走得气喘吁吁,几次险些滑倒,多亏锦衣卫甲搀扶。郑和虽也年近四十,但常年出使海外,体魄强健,稳步前行。

非幻和尚虽已五十余岁,却步履稳健,仿佛脚下生风。行至一处山谷,只见一股清泉从山间涌出,汇成小溪,潺潺流淌。

非幻和尚走上前,俯身掬起一捧泉水,尝了一口:“甘冽清甜,水质上佳。此水自山中来,环绕陵寝,可保灵气不散,子孙兴旺。”

他再次举起罗盘,在山谷中来回走动,调整方位,最终停在一处平坦之地,罗盘指针稳稳指向正南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