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明朝工艺门《宫束班》之本草奇谭(1/2)
人物设定
-班主石敢当:四十余岁,工艺门“宫束班”掌事,祖传木雕手艺,擅长仿制宫廷御用器物,性格耿直憨厚,认死理,对“手艺”二字有执念,不懂变通却心怀侠义。
-大徒弟铁蛋:二十三岁,力气大却粗枝大叶,擅长凿刻大件器物,记性差,常常闹出“拿错工具”“刻错纹样”的笑话,对师父言听计从。
-二徒弟墨痕:二十一岁,心思细腻,擅长精细雕琢与描金,略有小聪明,总想着“走捷径”,却常常弄巧成拙,懂些许粗浅医理(自学偏方)。
-三徒弟阿巧:十九岁,唯一的女徒弟,擅长编织与镶嵌,眼明手快,性格活泼,胆子小却有正义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
-李时珍:五十八岁,鬓发染霜,目光炯炯,衣着朴素,言行沉稳,略带几分书卷气,行医途中不摆架子,乐于与人分享医理。
-刘管事:三十余岁,太医院管事,尖酸刻薄,趋炎附势,奉命采购“御用本草木雕图鉴”,对工艺要求苛刻却一知半解。
-王掌柜:五十岁,武昌城“聚宝阁”掌柜,精明世故,倒卖古玩器物,唯利是图,曾觊觎工艺门的祖传技法。
-乡邻张阿婆:六十余岁,蕲春乡间老人,身患咳喘顽疾,淳朴善良,是李时珍的老患者。
-小药童:十五岁,李时珍的徒弟,聪慧勤快,协助整理药材与书稿。
剧本正文
第一幕祸起宫订单
【场景:武昌城外,工艺门“宫束班”作坊。院内摆放着各式木料、刻刀、刨子等工具,墙角堆着未完工的木雕摆件,屋檐下挂着晾干的草绳与砂纸。作坊正屋门上悬着一块褪色匾额,上书“宫束班”三个篆字,边角略有磨损。】
【开场时,铁蛋正费劲地挥舞着大凿子,对着一块楠木“砰砰”猛凿,木屑飞溅。墨痕蹲在一旁,用细刻刀雕琢着一朵莲花纹样,时不时抬头瞪铁蛋。】
墨痕:(捂着口鼻,皱眉)大师兄!你能不能轻点?这楠木是师父托人好不容易弄来的,你再这么蛮干,整块料都得废了!
铁蛋:(停下凿子,挠挠头)可师父说,这“御用本草图鉴”的底座得厚实,不然撑不起上面的浮雕啊。(说着又要下凿)
墨痕:(急忙拦住)你懂个啥!这是太医院要的东西,得精致!你看你刻的这云纹,歪歪扭扭的,跟被狗啃了似的,刘管事来了准得骂街。
阿巧:(端着一碗水过来,抿嘴笑)大师兄就是力气大,墨痕师兄就是太较真。师父说了,底座要“稳”,纹样要“正”,你们俩各占一样,中和一下不就好了?
铁蛋:(接过水一饮而尽)还是阿巧师妹懂事。不像某些人,整天拿着小刀子抠来抠去,半天也没见刻出个啥。
墨痕:(脸一红)你!我这是精细活!你以为都跟你似的,凭着一股子蛮劲就能成事?上次你给张大户刻的福禄寿木雕,把寿星的拐杖刻成锄头,还不是我连夜补救的?
【石敢当背着一个布包,推门走进院子,脸色凝重。】
石敢当:(沉声道)吵什么吵!都多大岁数了,还跟孩子似的拌嘴!
【三人立刻噤声,规规矩矩站成一排。】
铁蛋:师父,您回来了。那楠木底座,我已经凿出雏形了。
石敢当:(点点头,走到木料前打量)嗯,厚度是够了,但边缘得修圆润些,宫廷用的东西,不能有棱角。(转向墨痕)你那莲花纹样刻得怎么样了?太医院要的是《本草纲目》里的“上品药材”图样,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得照着原样来,不能瞎改。
墨痕:(连忙递上半成品)师父您看,我这是照着药铺里买的画谱刻的,应该没错。
石敢当:(接过细看,眉头皱起)不对。你这莲花的花瓣数量不对,《本草》里记载的“睡莲”,花瓣应为十二片,你这刻了十四片。还有这叶脉的走向,也得按医书里的来,不能凭感觉。
墨痕:(愣住)啊?画谱上是这么画的啊……
石敢当:(把刻件扔回给墨痕)画谱未必全对!这是给太医院用的图鉴,要是刻错了,不仅砸了咱们宫束班的招牌,还可能误了医家用药,这可是天大的罪过!
阿巧:(小声说)师父,可咱们也没见过《本草纲目》的原书啊,药铺里的画谱已经是最全的了。
石敢当:(叹了口气)我这次去武昌城,就是想找一本《本草纲目》来参考。可王掌柜说,这本书刚刊印不久,数量极少,他那儿要价百两银子,还不一定是正版。
铁蛋:(咋舌)百两银子?咱们这单生意才给五十两定金,这也太贵了!
墨痕:(眼珠一转)师父,要不……我凭着记忆,再改改?反正刘管事也不一定懂药材,差不多就行呗。
石敢当:(眼睛一瞪)胡说!咱们工艺门的规矩是什么?“宁肯慢,不肯滥”!手艺是吃饭的本钱,更是良心活!刻错一个纹样事小,误了人命事大!就算这单生意黄了,也不能做亏心事!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咳嗽声,张阿婆扶着墙,慢慢走进来。】
张阿婆:(气喘吁吁)石班主……在吗?我这咳喘病又犯了,想请你给我看看,能不能用木雕做个“止咳香囊”的架子?
石敢当:(连忙上前搀扶)张阿婆,您快坐。墨痕,去倒碗热水来。(转向张阿婆)您这病,怎么不去找李大夫?他的医术可比我这粗浅偏方管用多了。
张阿婆:(叹气)李大夫啊,听说去乡下采药了,这几天都不在。我实在熬不住了,想着你之前给我做的香囊架子,装着草药,多少能缓解点。
墨痕:(端着水过来,好奇地问)张阿婆,您说的李大夫,是不是那个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先生?
张阿婆:(点点头)就是他!李大夫可是个大好人,走遍了咱们蕲春的山山水水,采草药、写医书,还免费给我们这些穷人看病。上次我孙子得了急病,就是他用几味普通草药治好的。
石敢当:(眼睛一亮)真的?李大夫现在就在蕲春乡下?
张阿婆:(咳嗽两声)是啊,前几天还在村头的晒谷场给人义诊呢。听说他要采一种叫“曼陀罗”的草药,说是能镇痛安神。
石敢当:(一拍大腿)太好了!咱们这就去找李大夫,请他给咱们指点指点《本草纲目》里的药材图样!
铁蛋:(挠头)师父,可咱们这活还没干完呢,刘管事后天就要来验收了。
石敢当:(坚定地说)活可以晚几天交,但不能刻错。走,带上咱们的刻件和工具,现在就去乡下找李大夫!
第二幕山野遇名医
【场景:蕲春乡间山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杂草丛生,偶尔能看到几株不知名的草药。远处隐约可见连绵的山峦,山脚下有几户农家炊烟袅袅。】
【石敢当带着三个徒弟,背着刻件、工具和干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铁蛋扛着大凿子,累得满头大汗;墨痕时不时停下来,采摘路边的花草,试图辨认药材;阿巧则细心地记下沿途的路标。】
铁蛋:(喘着粗气)师父,这山路也太难走了。咱们走了快两个时辰了,什么时候才能到张阿婆说的村子啊?
石敢当:(擦了擦额头的汗)快了,翻过前面那道山梁应该就到了。咱们宫束班开业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这么棘手的订单,这次必须请李大夫指点,不能砸了招牌。
墨痕:(举起手里的一株草药)师父,你看这是不是“甘草”?画谱上说,甘草根是圆柱形,表面红棕色,味甘。
阿巧:(凑过去闻了闻)好像是甜的。墨痕师兄,你什么时候懂这么多药材了?
墨痕:(得意地笑)我小时候跟着我爹学过几天草药,虽然不精通,但常见的还是能认出来的。要是李大夫不在,说不定我也能帮着改改刻件。
石敢当:(瞪了他一眼)少得意。李大夫是专门研究本草的大家,你那点皮毛功夫,可别在人家面前班门弄斧。
【突然,前方树林里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小药童背着药篓跑了出来,看到石敢当一行人,愣了一下。】
小药童:(警惕地问)你们是谁?来这山里做什么?
石敢当:(上前拱手)小兄弟,我们是武昌城工艺门宫束班的,我叫石敢当,这是我的三个徒弟。我们是来找李时珍先生的,想请他指点药材图样。
小药童:(眼睛一亮)你们找我师父?他正在前面采药呢。不过师父说了,采药的时候不希望被人打扰。
墨痕:(连忙递上自己采摘的甘草)小兄弟,我们没有恶意,就是有急事相求。这是我刚采的甘草,送给先生当见面礼。
小药童:(接过甘草看了看,笑着说)你这甘草采早了,还没成熟呢。我师父常说,采药要“辨时节、识真伪”,差一点都不行。跟我来吧,师父刚好采完一种药材,现在在溪边休息。
【众人跟着小药童,来到一处溪边。李时珍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擦拭着手里的药锄,身边的药篓里装满了各种草药,其中一株开着白色喇叭花的植物格外显眼。】
李时珍:(抬头看到众人,温和地笑了笑)这位便是宫束班的石班主吧?我听张阿婆提起过你,说你手艺精湛,为人正直。
石敢当:(连忙拱手行礼)李大夫客气了!晚辈石敢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冒昧前来,实在是有一事相求。
李时珍:(指了指身边的石头)坐吧。看你们背着工具,想必是为了手艺上的事?
石敢当:(点点头,让墨痕拿出刻件)先生果然料事如神。我们承接了太医院的订单,要雕刻一套《本草纲目》御用木雕图鉴。可我们没有原书参考,药铺的画谱又有谬误,生怕刻错药材纹样,误了医家使用,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李时珍:(接过刻件,仔细打量起来)嗯,这莲花纹样的花瓣数量不对,叶脉走向也有误。你们能有这份责任心,难能可贵。(指着药篓里的曼陀罗)你看这株曼陀罗,花冠呈漏斗状,先端五裂,雄蕊五枚,花丝贴生于花冠筒内……这些细节,都得在木雕上准确呈现,才能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墨痕:(凑近细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照着画谱,把曼陀罗的花瓣刻成了六裂,难怪总觉得不对劲。
李时珍:(笑了笑)画谱多为后人临摹,难免有疏漏。《本草纲目》之所以耗费我二十七年心血,就是为了“辨伪存真”,把每一种药材的形态、性味、功效都记载准确。(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卷书稿)这是《本草纲目》的手稿节选,你们可以照着上面的图样雕刻。
石敢当:(激动地站起身,深深作揖)多谢先生!您真是救了我们宫束班啊!这份恩情,我们没齿难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