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清朝(宫束班)梯云宝塔建造记(1/2)
时代背景:清道光三十年湖南石门县
人物设定:
-王大猷:62岁,退休举人,梯云宝塔领修者,饱读诗书却不懂匠活,固执较真又心怀故土
-石敢当:38岁,宫束班班主,石匠出身,手艺精湛但性子憨直,爱钻牛角尖
-麻小辫:26岁,宫束班二把手,木匠,脑子活络却总出馊主意,留着半根小辫
-铁憨憨:24岁,铁匠,力大无穷,反应慢半拍,唯石敢当马首是瞻
-巧姑:22岁,泥水匠,宫束班唯一女性,手脚麻利,心细如发,常吐槽众人
-刘老爷:58岁,石门县乡绅,集资牵头人,爱摆架子却热心公益
-李秀才:30岁,王大猷门生,酸腐书生,负责记录监工
-乡邻若干、宫束班学徒若干
第一幕:缘起集资
场景一:石门县城隍庙日晴
【城隍庙大殿内,八仙桌摆于中央,周围挤满乡邻。王大猷身着藏青长衫,须发皆白,手持折扇立于桌前,神色庄重。刘老爷穿着绸缎马褂,坐在旁侧太师椅上,时不时捻着胡须。】
王大猷:(清了清嗓子,折扇轻敲桌面)诸位乡邻!石门县自明末以来,文风渐衰,科举乏人。老夫夜观天象,见城南上空文星晦暗,需建一塔以镇文脉、引梯云,方能让后辈子弟青云直上,光耀门楣!
【乡邻窃窃私语,有人点头附和,有人面露难色。】
刘老爷:(站起身,拱手笑道)王举人所言极是!老夫愿捐银五百两,牵头集资建塔!此塔定要建得气势恢宏,成为咱石门县的地标!
乡邻甲:刘老爷大义!俺捐五斗米,也算一份心意!
乡邻乙:俺捐三块青岩,家里后山多得是!
王大猷:(面露喜色)多谢诸位慷慨!此塔定名“梯云宝塔”,七级重檐,盔顶样式,全用方正青岩砌成!只是建塔需懂行的匠人,不知哪位乡邻举荐?
【刘老爷眼珠一转,指向人群外】
刘老爷:要说石匠木匠,当属宫束班!班主石敢当,祖传手艺,建过的祠堂牌坊不计其数!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石敢当身着短打,腰系麻绳,身后跟着麻小辫、铁憨憨和巧姑。石敢当搓着手,一脸憨笑】
石敢当:(拱手)王举人、刘老爷,诸位乡邻!俺宫束班接下这活!保证建得结结实实,风吹雨打一百年不倒!
麻小辫:(凑上前,捋了捋半根小辫)没错!俺们班主说了,这塔要建得比山还高,比画还好看!七级重檐,盔顶翘角,保管让咱石门县人人脸上有光!
巧姑:(白了麻小辫一眼)别吹了,先看看图纸再说。王举人,您这塔的样式,可有详图?
王大猷:(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老夫已绘好图纸,七级楼阁式,高十余丈,每层都要有飞檐翘角,塔内还要有楼梯可登顶层。
铁憨憨:(凑上前,盯着图纸看了半天)班主,这图上的角怎么都是歪的?俺砌墙都要砌直的,这歪角能结实吗?
【众人哄笑,李秀才捂着嘴偷笑】
李秀才:铁师傅有所不知,此乃“翘角”,为的是美观,兼避风势,并非歪角。
铁憨憨:(挠了挠头)哦,美观的歪角啊,俺记住了。
石敢当:(瞪了铁憨憨一眼)别瞎问!王举人,您放心,图纸俺们记下了,三日后开工!
王大猷:(点点头)好!老夫亲自监工,李秀才协助记录,务必精益求精!
巧姑:(小声对石敢当说)班主,盔顶样式不好做,青岩切割也得讲究,咱可得小心。
石敢当:(拍着胸脯)放心!俺爹传下来的手艺,错不了!
第二幕:开工风波
场景二:城南空地日晴
【空地中央已挖出地基,周围堆着大量青岩、木料、石灰。石敢当拿着墨斗,在青岩上画线,麻小辫指挥学徒搬运木料,铁憨憨挥舞着大锤砸石头,巧姑在搅拌石灰。】
王大猷:(背着手,在地基旁踱步)石班主,地基要挖三尺深,垫上三层碎石,再用糯米石灰夯实,万万不可马虎!
石敢当:(一边画线一边应)知道了王举人!俺已经让铁憨憨砸了二十车碎石,糯米石灰也按您说的比例拌好了,一斤糯米配三斤石灰,错不了!
麻小辫:(拿着锯子,锯着一根木料)班主,这飞檐的木料不好锯啊,王举人要的弧度太讲究了,俺锯了三根都不合格。
巧姑:(走过来,拿起木料看了看)你用墨斗弹线的时候,弧度没画准。来,俺教你,用绳子系个石头,吊在木料上,跟着弧线画,保准没错。
【麻小辫照着巧姑的方法试了试,果然画得又快又准】
麻小辫:(喜笑颜开)还是巧姑厉害!俺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秀才拿着纸笔,在一旁记录】
李秀才:石班主,今日已挖地基三尺,搬运青岩五十块,木料三十根,石灰二十担,进度尚可。只是这青岩,是否都符合“方正”二字?
石敢当:(拿起一块青岩,递给李秀才)您看,每块青岩都是三尺见方,误差不超过一指宽,绝对符合要求!
【王大猷接过青岩,用手摸了摸边角,又用折扇量了量】
王大猷:不错,这青岩质地坚硬,切割规整。只是,这塔的第一层,飞檐要向外伸三尺,才能显得大气。
石敢当:(皱了皱眉)向外伸三尺?那木料得承受住重量,万一断了咋办?
麻小辫:(凑过来)班主,王举人说的是气势,咱多用几根木料支撑,再用铁钉钉牢,肯定没问题!
铁憨憨:(挥舞着大锤)俺有的是力气,多钉几根铁钉,砸得死死的,保证断不了!
巧姑:(摇摇头)不行,铁钉遇潮会生锈,时间长了反而不结实。得用榫卯结构,再加上竹钉固定,既牢固又耐用。
王大猷:(点点头)巧姑说得有理!就用榫卯结构,竹钉固定,细节处最见功夫!
石敢当:(恍然大悟)还是巧姑细心!俺这就吩咐下去,飞檐用榫卯结构,不用铁钉!
【正说着,刘老爷带着两个家丁,提着食盒走来】
刘老爷:(哈哈大笑)诸位辛苦!老夫特意让厨房做了些馒头、咸菜,还有一壶米酒,大家歇歇脚,垫垫肚子!
麻小辫:(眼睛一亮,立刻放下锯子)多谢刘老爷!还是您心疼俺们!
【众人围过来,拿起馒头就吃。铁憨憨一口一个馒头,噎得直瞪眼,巧姑递给他一碗水】
刘老爷:(走到地基旁,看了看)石班主,这地基挖得挺规整,啥时候能砌第一层塔身?
石敢当:(咽下嘴里的馒头)回刘老爷,地基明日就能夯实,后日便可砌第一层!俺们宫束班干活,您放心,又快又好!
王大猷:(喝了一口米酒)不可急于求成!每一块青岩都要对齐,灰缝不能超过半指宽,砌好后还要用工具敲实,确保没有空隙!
石敢当:(连连点头)记住了!灰缝半指宽,敲实无空隙!
场景三:城南空地夜月
【月光洒在空地上,大部分人已经散去,只有石敢当、麻小辫、铁憨憨、巧姑还在整理工具。】
麻小辫:(坐在木料上,叹了口气)班主,这王举人也太较真了,一点误差都不让有,俺这手都快酸了。
石敢当:(擦着墨斗)王举人是为了塔好,咱既然接了活,就得对得起人家的信任。再说,这塔是咱石门县的脸面,可不能马虎。
巧姑:(整理着石灰桶)明日夯实地基,得用重物碾压,铁憨憨,你明天多费点劲,把地基压得实实的。
铁憨憨:(拍着胸脯)放心!俺有的是力气,就算不用工具,俺用脚踩都能踩实!
石敢当:(瞪了他一眼)别胡来!得用石碾子碾压,一层一层压,不能偷懒!
麻小辫:(突然眼睛一亮)班主,俺有个主意!王举人要的盔顶,咱可以用青岩雕刻成莲花形状,再拼接起来,肯定比图纸上的好看!
巧姑:(摇摇头)不行,莲花形状的青岩不好拼接,而且重量太大,会增加塔身负担。还是按图纸来,盔顶用弧形青岩层层叠加,既美观又稳固。
石敢当:(点点头)巧姑说得对,不能瞎改图纸。王举人是读书人,懂风水格局,咱按他的要求来,准没错。
麻小辫:(撇了撇嘴)行吧,听你们的。不过,俺总觉得,加点花样能更出彩。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月光下,梯云宝塔的地基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第三幕:塔身风波
场景四:城南空地日阴
【第一层塔身已经砌到一人多高,青岩层层叠叠,灰缝均匀。王大猷拿着尺子,逐块青岩测量,李秀才在一旁记录。】
王大猷:(皱着眉头,指着一块青岩)石班主,你来看!这块青岩的灰缝宽了半指,不符合要求,必须拆掉重砌!
石敢当:(连忙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灰缝)王举人,就宽了半指,不影响结实度,要不就这样吧,拆了怪可惜的。
麻小辫:(凑过来)是啊王举人,这青岩砌上去不容易,拆了又得重新切割、抹灰,耽误工期。
王大猷:(脸色一沉)不行!梯云宝塔是百年工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日纵容半指之差,明日便会有一指、两指之差,日久天长,塔身便会倾斜!必须拆!
巧姑:(仔细看了看那块青岩)王举人说得对,这块青岩确实没对齐,灰缝也宽了。班主,拆了重砌吧,免得日后出问题。
石敢当:(叹了口气)行,拆!铁憨憨,拿撬棍来,把这块青岩撬下来!
铁憨憨:(拿着撬棍走过来)好嘞!
【铁憨憨用力一撬,青岩“轰隆”一声掉下来,溅起一片灰尘。石敢当拿起青岩,重新切割对齐,巧姑调好石灰,两人一起把青岩砌回去。】
李秀才:(记录完毕,抬头说道)石班主,王举人也是为了塔的质量,还望你多多包涵。
石敢当:(擦了擦额头的汗)俺明白,王举人是为了咱石门县好。只是俺这性子急,总想着快点完工,倒是忽略了细节。
王大猷:(神色缓和下来)石班主性情耿直,手艺精湛,只是建塔之事,需刚柔并济,既要有力气,也要有耐心。老夫并非有意为难,只是这塔承载着石门县的文脉,不能有半点马虎。
石敢当:(点点头)王举人教训的是!俺以后一定细心再细心,绝不敷衍了事!
【正说着,天空下起了小雨,众人连忙收拾工具,躲到旁边的棚子下。】
麻小辫:(看着下雨的天空,皱了皱眉)这鬼天气,怎么突然下雨了?刚砌的青岩,会不会被雨水冲坏?
巧姑:(走到塔身旁,看了看)还好,灰缝已经初步凝固,雨不大的话,问题不大。俺们赶紧用草席把塔身盖起来,再搭个棚子挡雨。
石敢当:(立刻起身)好!铁憨憨,你和俺搭棚子,麻小辫、巧姑,你们用草席盖塔身!
【众人各司其职,很快就搭好了棚子,把塔身盖得严严实实。】
王大猷:(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面露赞许)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手艺好,遇事也不慌乱!
刘老爷:(撑着油纸伞走来)下雨了,大家都没事吧?塔身没被淋着吧?
石敢当:(拱手)多谢刘老爷关心,塔身已经盖好了,没事!
刘老爷:(点点头)那就好!这雨要是下大了,就停工几日,安全第一!建塔不急在一时,可不能出什么意外。
石敢当:(咧嘴一笑)放心吧刘老爷,俺们心里有数!
第四幕:盔顶难题
场景五:城南空地日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