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0章 病从何处来

第20章 病从何处来(1/2)

目录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

循臂入肘行儒外,肩髃前廉柱骨傍,

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

夹口人中交左右,上夹鼻孔尽迎香。

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

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

喉痹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其核心理论便是天人相应学说。这一学说将人视为大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强调观察气候、环境、外在物质与人体内部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变化,进而研究人体机能的综合作用。

在这一中心理论的指引下,中医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并非直接杀灭病邪,而是通过调理人体机能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认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只要恢复这种平衡,病邪自然会被驱逐出体外。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注重消除病邪在人体内的生存条件,而非单纯地对抗病邪。

经过数千年来的不断研究和实证经验积累,中医已经深入掌握了各种疾病发病的原因以及疾病在人体内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使得中医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无论疾病如何变化,中医始终坚持以人体为主要治疗目标,而非仅仅关注病毒本身。正如中医里常说的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中医对于人体自身抵抗力的重视,只要人体正气充足,病邪就难以入侵。

现代西方医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局部的微观效应,其研究对象越来越细化,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甚至原子层面。这种研究方式使得所设科目日益繁多,形成了相对静止且直观的理论体系。通常情况下,西方医学采取哪里有病就治疗哪里的方法,独立且静态地处理各种症状。各个科目之间的设立基本上缺乏整体联系,未能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例如,当某个器官出现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其摘除,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的各个部位以及整体的系统运作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