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40章 风论篇,痹论篇

第40章 风论篇,痹论篇(2/2)

目录

黄帝听后,赞叹道:“讲得好!”

痹论篇

接下来,岐伯开始讲述痹论篇的内容。所谓痹,就是指闭塞阻隔不通的病症,其常见症状包括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便等。

岐伯指出,痹病的主要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一起侵入人体。由于感受邪气的轻重程度不同,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病人的体质各异,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

黄帝对此产生疑问,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道:“风、寒、湿这三种邪气相互夹杂,侵入人体后就会形成痹病。其中,如果风邪偏重,就叫做行痹;如果寒邪偏重,就叫做痛痹;如果湿邪偏重,就叫做着痹。”

黄帝继续追问:“痹病又分为五种,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在冬天患上这种病,我们称之为骨痹;在春天患病,就叫筋痹;夏天发病则是脉痹;长夏得病的话,被称为肌痹;而在秋天出现此病症,就叫做皮痹。”

黄帝接着问道:“如果这种病向内侵袭,影响到了五脏六腑,那是受到了什么样的邪气影响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假如疾病长时间没有得到治愈,那么邪气就会逐渐侵犯并沾染到与之相匹配的内脏。因此,骨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袭,就会感染到肾脏;筋痹若未能痊愈,再次遭受邪气入侵,就会感染到肝脏;脉痹若未能根治,再次被邪气侵犯,就会感染到心脏;肌痹若未能治愈,再次受到邪气侵扰,就会感染到脾脏;皮痹若未能治愈,再次遭受邪气攻击,就会感染到肺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痹症,都是由于各个脏器在其各自所主的季节里,反复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而导致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的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表现为烦闷胀满,喘息不止,甚至会有呕吐的现象发生;心痹的症状则是血脉运行不畅,导致心烦意乱,心悸不安,还会突然出现气逆上冲而喘息的情况,同时伴有咽干、嗳气等症状,逆气上冲时还会引起恐惧之感;肝痹的症状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常常容易受惊,口渴饮水较多但小便也相应增多,且气逆向上会牵引至小腹,犹如怀孕一般;肾痹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出现肿胀,臀部着地而双脚无法行走,脊柱弯曲变形甚至高过头顶;脾痹的症状为四肢疲倦乏力,咳嗽时会呕出汁水,进而导致胸部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繁饮水却无法正常排尿,腹肠之气上逆引发喘息急迫,有时还会出现泄泻的情况;胞痹的症状是小腹膀胱部位按压时会感到疼痛,就好像里面灌注了热水一样发烫,同时小便也会出现滞涩不通畅的现象,并且鼻子会流出清涕。

五脏的精气,处于安静状态时就能得到滋养和守护,而处于躁动状态时则会被耗散和消亡。人如果饮食过度,肠胃就会受到损伤。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肺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忧伤思虑,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心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遗尿,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肾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疲乏口干,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肝脏;当邪气逆行时,会引起肌肉消瘦,这是因为痹病发生在脾脏。

各种痹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治愈,就会进一步向体内深入发展。然而,那些风邪偏盛的痹病却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道:“患了痹病的人,有的会死亡,有的会长期忍受疼痛而难以痊愈,还有的却容易痊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痹病如果侵入五脏,就会导致死亡;痹病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间,就会引起长期的疼痛且难以治愈;痹病如果只停留在皮肤之间,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接着问道:“那么,痹病侵害六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岐伯解释道:“这正是饮食不节制、起居失去规律而引发腑痹的根源所在啊!六腑各自都有其特定的腧穴,当风寒湿气侵袭这些腧穴时,就会与内在不良饮食习惯所产生的病因相互呼应,从而导致病邪沿着腧穴侵入,并滞留在相应的腑脏之中。”

黄帝紧接着追问:“那么,用针刺来治疗这种病症应该如何操作呢?”岐伯回答道:“五脏分别有与之对应的腧穴,六腑也各有相应的合穴。我们只需循着经脉运行的路线,找到各自发病的部位,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疾病自然就能够痊愈了。”

黄帝思考片刻后,又提出一个问题:“营卫之气是否也会使人患上痹病呢?”岐伯耐心地解释道:“营气乃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它能够调和五脏的正常运转,并散布于六腑之间,最后汇入血脉之中。正因如此,营气才能够沿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联络五脏六腑的重要作用。”

卫气,源自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悍气,它具备流动迅速而滑利的独特特性。由于其无法进入脉中,因而主要循行于皮肤之中、肌肉之间,如同无形的护卫,熏蒸于肓膜之间,并广泛散布于胸腹之内。可以说,卫气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然而,倘若营卫之气的运行出现违逆,不再遵循既定的常规,人便会因此生病。营卫之气一旦能够顺和协调,疾病便会有所好转乃至痊愈,这表明营卫之气的和谐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若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邪之气相合,通常不会引发痹病。这也提示我们,外邪的侵入与营卫之气的失调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黄帝听后,不禁赞许道:“讲得好!”然而,他继续提出疑问:“痹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有的令人疼痛不堪,有则毫无痛感,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有的呈现寒象,有的却显热象,有的皮肤干燥异常,有的则湿润油腻,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这些问题显然引发了黄帝对痹病复杂症状的好奇和思考。岐伯作为医学智慧的化身,开始详细解释说:“疼痛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寒气偏多。寒气侵入体内,如同冰冷的水滴凝结在流动的河流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患者会感到疼痛难忍。而不痛却麻木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患病时间较长,病邪深入体内,使得营卫之气的运行变得滞涩。虽然经络有时还能通行,但已经无法将充足的营养输送到皮肤等部位,所以不痛;但皮肤缺乏滋养,便会产生麻木之感。”“若患者表现为寒象,则是因为体内阳气较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气相合,进一步加剧了寒气的势力,因此患者会觉得寒冷。”岐伯进一步分析道,“至于热象,则是由于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在病气的作用下,阳气与阴气相互冲突,阳气占据上风,故而患者表现出热象。”“那些多出汗的患者,多半是因为感受了过多的湿气。湿气与阴气相结合,而体内阳气不足,无法有效驱散湿气。两气相合感应,导致患者出汗过多,身体湿润。”岐伯的解释细致入微,让黄帝对痹病的症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黄帝似乎仍不满足,继续追问:“那么,得痹病而不疼痛的情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岐伯耐心地回答说:“痹病若发生在骨,则会使身体沉重,如同背负着无形的重担;若发生在脉,则会导致血液凝涩,流动不畅,如同河流被淤泥堵塞;若发生在筋,则会使筋脉屈曲,无法伸展,如同被束缚的绳索;若发生在肌肉,则会使肌肉麻木,如同失去了感知的木头;若发生在皮肤,则会使皮肤感觉寒冷,如同置身于冰窖之中。正因为存在这五种不同的情况,所以患者并不会感到疼痛。一般来说,凡属痹病一类疾患,遇到寒冷则会加剧筋肌的拘急,如同被冻结的湖水;遇到炎热则会使得筋肌松缓,如同融化的冰淇淋。”黄帝听后,满意地点头道:“讲得好!”他对岐伯的精彩解释表示认可和赞赏。

那么,亲爱的伙伴们,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些知识能对您有所帮助。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其他有趣的话题,期待与您再次相聚,共同探索医学的奥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