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结节不注意治疗有可能会癌变(1/2)
在中医理论的广袤领域中,虽然未直接出现“癌症”这一现代病名,但对于类似癌症这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却有着极为深刻且独特的认知。在中医的体系中,常常将癌症归入“症瘕”“积聚”“岩”(与“癌”相通)等范畴予以探究。结节,于中医而言,乃是“积聚”处于起始阶段的体现,是身体内部平衡被打破所释放出的早期预警信号。
中医对“结节不注意有可能癌变”有着怎样丰富而细致的解读呢?中医认为,结节的形成及其潜在的恶变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体内部环境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的反映,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良”到“恶”的渐进式演变历程。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剖析为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第一步:正气亏虚,内环境失衡(如同土壤变质)
正气在中医里被视为人体抵御疾病、进行自我修复的关键力量。当个体长期处于劳累过度的状态,身体仿若疲惫之舟;频繁熬夜,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节奏;情绪不畅,致使肝气郁结无法舒展;饮食不节制,让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年老体弱,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正气变得虚弱。如此一来,身体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能力便会下降,就如同原本肥沃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且板结,为杂草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疾病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二步:气滞、痰凝、血瘀(杂草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在正气不足的根基之上,各种具体的不平衡状态便随之出现:
气滞:长期情绪抑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爱生气从而引发肝气郁结。气在人体中起着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作用,一旦气机郁滞,就如同交通出现堵塞,物质的流动受到阻碍,身体的机能运转也随之不畅。
痰凝:气滞或者脾虚(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会扰乱水液的正常代谢,进而凝聚成“痰湿”。这里的“痰”概念较为广泛,不仅仅是指咳出的痰液,更是体内那些看不见的、粘稠状的病理产物,犹如无形的雾霭弥漫在身体内部,影响着身体的正常机能。
血瘀:气滞使得血行不畅,寒邪的入侵会使血脉凝滞,热邪的干扰则可能导致血液变得黏稠,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形成瘀血。
痰浊和瘀血这两种病理产物相互勾结,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扎根,结节便由此形成。甲状腺、乳腺、肺部等部位,由于肝经、脾经等经络在此穿行或者气血交换较为频繁,宛如交通枢纽一般,容易成为“堵塞”的高发区域。
第三步:毒聚成岩(杂草疯狂生长并变异为毒草)
如果对初期的结节(气滞、痰凝、血瘀)置之不理,“不注意”意味着:
继续深陷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的泥沼之中。
未能借助治疗(如中药、针灸等)或者自我调理的方式来疏通郁结、扶助正气。
于是,局部的郁结就会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瘀血和痰浊长期积聚,从最初的“无形”状态逐渐转化为“有形”的结块,再从良性的结块在恶劣的内环境下,郁而化热、酿毒成腐。痰瘀毒相互纠结在一起,持续不断地侵蚀人体的正气和阴血,最终可能演变为坚硬如石、盘根错节、生长失控的“岩”,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认定的恶性肿瘤。
中医的“注意”内涵丰富而多元,其核心是——防微杜渐,治其未生
中医智慧的精髓在于“治未病”,重点在于预防。对于结节,中医的“注意”体现在多个维度的策略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