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18章 气血不通是如何而来

第218章 气血不通是如何而来(2/2)

目录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气滞血瘀堵在此处,会使人的情绪变得急躁,容易发火。同时,肝脏的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而当气滞血瘀堵出现在胃部时,胃酸的分泌会失调,胃部会出现疼痛、不适的症状。长期的气滞血瘀堵还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发展成胃癌。气当滞血瘀堵出现在脑部时,大脑的供血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从轻到重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轻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这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而重者则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以及老年痴呆等。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气血运行不畅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气血瘀滞时,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干扰,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四是气虚血瘀。在我们的身体中,气起着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心气。当心气不足时,其推动血液的力量就会减弱,从而导致血瘀的发生。这就好比推车一样,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力气,车子就能顺利地向前移动;但如果我们太过虚弱,无力去推动车子,那么车子就只能停在半路,无法继续前行。这样一来,不仅迎面而来的车辆无法通过,跟在后面的车辆也会被堵住,最终导致交通大堵塞。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里的气会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消耗掉。这会使得脏腑的气机逐渐衰减,进而影响到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气虚血瘀的人通常表现为说话语声低怯、呼吸气息轻浅等症状。如果一个人的肺气虚弱,那么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会比较差。当遇到气候变化或者季节转换时,就很容易感冒。比如在冬天,这种人会特别怕冷,而到了夏天,又会特别怕热。

脾气虚的主要表现是胃口不好,饭量很小,还经常会腹胀,大便也很困难,每次只能排出一点点。不过,也存在胃强脾弱的情况,这种人食欲很好,吃东西的速度也很快。此外,还有一种脾虚难化的情况,表现为饭后腹胀非常明显,而且很容易感到疲乏无力。

气虚的人还经常会感到疲倦、怠惰、无力,整个人都比较慵懒。他们总是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气虚的人还容易患上肥胖症、内脏下垂、排泄不适以及慢性盆腔炎等疾病。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是外伤血瘀。《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落损伤,即血行失度……皆成瘀血。”也就是说,当我们遭受跌打损伤时,会使皮肤和络脉受到伤害,从而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妙的机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转和平衡。一旦身体的某个部位遭受损伤,就如同打破了这个精密机器的平衡一般,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受损时,受损处的血管可能会破裂,导致血液流出并淤积在局部,形成瘀血。这种瘀血会使局部皮肤呈现出青紫的颜色,同时还会伴有刺痛和肿胀感。

然而,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受到损伤,虽然皮肉没有破损,但实际上内部已经受到了影响。比如被门夹了手指头、被重物砸了脚等情况,可能在当时并不会立刻显现出明显的伤痕,但会感觉到疼痛。然而,到了第二天,我们就会发现受伤的部位变成了紫青色,或者出现红肿的现象。

这是因为外力的作用已经改变了体内经脉的方向和形状,使得肌肤筋脉受到了创伤。原本顺畅流动的气血,在遭受突然的外力冲击后,其流动速度会减缓,甚至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脉道,溢出到周围组织中,逐渐淤积形成瘀血。

六是病后血凝。

生病,尤其是那些严重的疾病和长期患病的情况,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耗,使得元气大伤。这种情况下,经脉中的血液容易淤积,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新的血液无法滋养头发和肌肤,从而引起头发脱落和肌肉萎缩。

产后也是容易产生血瘀的时期。在分娩过程中,胎盘与子宫壁分离,会形成创口,导致阴血外流。此外,血脉不畅、血脉断裂或恶露排出不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瘀血的形成。因此,生产也可以被视为导致瘀血的原因之一。例如,产后出现腹痛、烦躁不安、无法平卧,以及产后干血停留在肚脐下方、恶露不尽、曾经流产或早产,瘀血留在小腹等情况,都属于产后产生的瘀血病变。

七是肝郁致瘀。肝郁是中医中常见的术语,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的确切含义。实际上,肝郁指的是肝气郁结,通俗地讲,就是气不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不舒畅的状态,又无法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时,就容易患上肝郁。肝气郁结时,会导致津液的代谢出现障碍,从而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气滞的情况,使得血液的运行变得不畅,进而产生或加重血瘀的病理变化。

除了导致气滞血瘀之外,肝郁还能够化火,火热之邪会灼伤脉络,迫使血液上逆,从而引发吐血、脑出血等严重病症。正因为如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才会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此外,痰浊也是导致血瘀的一个重要因素。痰浊,也就是痰湿,是一种秽浊之邪,这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痰浊是我们身体中既湿又黏的物质,过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产生痰浊。而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则是导致痰浊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痰浊留存在体内时,它很容易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使得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同时,痰浊还可以流注经络,阻滞气血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血瘀的发生。现代医学的深入探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痰浊与众多疾病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其中不仅包括精神病,还涉及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以及哮喘等。这一发现让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然而,痰浊并非唯一导致瘀堵的因素。阴虚、经水、血虚、七情以及湿热等因素同样可能引发瘀血的形成。这些不同的致瘀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无论是哪种致瘀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就像道路上的交通堵塞一样,阻碍了气血的正常流通,进而影响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一种致瘀原因,而应该全面了解和认识各种可能导致血瘀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保持身体的气血通畅,预防疾病的发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