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1章 火是新陈代谢的保证

第241章 火是新陈代谢的保证(1/2)

目录

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今晚,我们再次相聚,共同探讨一个既熟悉又充满奥秘的话题——火。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火并不仅仅指自然界中那种熊熊燃烧、带来光与热的物理现象,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中医认为,“火”是人体阳气的体现,是推动气血运行、维持体温、促进消化吸收、激发脏腑功能的核心能量。可以说,没有“火”,生命活动将无法维系。正是这股内在的“火”,如同引擎一般,确保了我们身体从细胞代谢到器官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上火”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源远流长,早已深深融入咱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无论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还是眼睛干涩、长痘烦躁,我们常常会归结为“上火了”。然而,这与西方医学的观点有所不同。西医更多地将这些类似“上火”的症状解释为一种身体的应激反应,或者炎症反应。不可否认,身体的应激反应确实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本能,它使得我们在面对压力、感染或其他非常状况时,能够迅速调动全身的资源,如激素分泌、免疫细胞活跃等,来应对挑战,保护自身。但中医的“上火”概念更为整体和辩证,它不仅仅关注局部的炎症,更着眼于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尤其是阳气过亢或虚火上炎的状态。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实用且有趣的中医观察方法,那就是通过夜尿的频率和状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况以及潜在的衰老程度。夜尿次数增多,尤其是超过一两次,常常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生理机能正在发生变化。在明代重要的医书《医学六要》中,着名医家张三锡就明确指出:“睡则遗尿,责之肾虚。”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睡觉时不自主遗尿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往往在于肾气亏虚,固摄无力。我们观察到,婴幼儿由于肾气尚未充盛,发育未全,容易出现遗尿的情况,这多属于生理性的,随着成长会逐渐改善,且其体质偏热,故婴儿的遗尿多属热性。而老年人如果频繁遗尿或夜尿,则更多是由于年老体衰,肾气虚衰,封藏失职所致,其体质偏寒,因此老年人的遗尿则多表现为寒性。

因此,细心观察一个人夜间起夜的次数,可以作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来初步判断其肾气的盛衰以及是否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如果一个人在夜间频繁起夜,比如三次以上,并且每次排出的尿量都比较多,这很可能是肾阳虚衰、肾气不固的典型迹象。即便其实际年龄并不大,这也可能意味着身体机能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状况。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肾中阳气如同身体的“小火炉”,负责温煦和气化。当肾阳不足、元阳虚弱、体内的“火力”不够旺盛时,就无法将体内的水液充分地“蒸发”和“蒸腾”起来,参与正常的循环,导致多余的水液只能以清稀、量多的形式直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小便清长”,即尿液颜色清淡如水,且尿量明显增多,这是典型的阳虚寒盛体质的表现。

“小便清长”这一症状,一方面直观地体现在尿液颜色的清淡无华,缺乏应有的黄色深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尿量的异常增多,尤其是在夜间。这些都是体内阳气不足、温煦失职的明确指征。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高龄老人身上,尚可部分归因于自然的生理衰老过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火力”本就会如同燃烧了数十年的炉火一般,逐渐减弱,能量储备也随着漫长的人生消耗殆尽,功能衰退在所难免。然而,如果一个年仅四十岁左右,甚至更年轻的人就出现了持续的“小便清长”现象,那就绝不能掉以轻心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中医调理。否则,肾阳虚衰的状态若得不到改善,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连锁的早衰问题,例如比常人更怕冷、冬天早早地就穿上厚衣服、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精神萎靡,甚至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夜尿更加频繁等令人困扰的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人的定义,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医对生命活力的判断。他们将健康人概括为具备三个“快”的特点:说得快、走得快、拉得快。“说得快”不仅指语速,更深层地表明一个人思维清晰敏捷、反应迅速、精神饱满,这是心脑功能良好的体现;“走得快”则直观地代表了肌肉骨骼强健、神经系统协调、运动能力出众;而“拉得快”——即排便顺畅迅速,则直接说明了肠道功能活跃、消化系统健康,更是体内“中气”充足、气机通畅的重要标志。

我们通常会发现,年幼的孩子排便速度往往很快,一有便意就能迅速排出,这正是因为儿童生机蓬勃,先天肾气充足,后天脾胃运化有力,体内的“火力”旺盛,推动肠道蠕动的动力十足。反之,如果一个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就会导致清阳之气无法正常上升以濡养头目,同时浊阴之气也无法顺利下降而排出体外,从而形成气机阻滞,出现大便不畅、便秘或排便无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是使用如补中益气丸之类的方剂来扶助正气,其核心目的正是补足身体亏虚的“火力”,从根本上增强脾胃的运化和推动能力。相反,如果不明辨体质,盲目地使用所谓的“去火药”、“清热解毒药”或“泻药”来通便,只会进一步损伤本已虚弱的中气,导致阳气更加亏耗。这种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的通便方式,实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从长远来看,会使大便问题变得更加顽固和严重。患者可能会发展到两三天才有一次便意,且排便时异常困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有时甚至累得满头大汗,排出的大便却量少而干结或软烂不畅。这正是典型的气虚导致的肠蠕动无力,身体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来推动大便下行。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深刻理解了这一病理机制,他创制了一个名为“济川煎”的经典方剂。这个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里面几乎全是温补之药,如补血润肠的当归、温补肾阳兼能润肠的肉苁蓉,以及补益肝肾、引药下行的牛膝等。一般人可能很难将这样一个以补益为主的方剂与治疗便秘联系起来,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便秘就要清热泻火”的常规思维。然而,正是这种针对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导致的“虚性便秘”,“济川煎”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它通过温补肾阳、填补精血、益气升清,从根本上恢复了肠道的“动力”和“润滑”,使得大便得以自然、顺畅地排出,其效果之好,令后世医家赞叹不已。

通过以上这些生动而深刻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火力”——无论是肾阳之火还是脾胃中气之火,在维持人体整体健康和对抗衰老过程中都扮演着何等核心和关键的角色。无论是“上火”所代表的阳气过亢、阴阳失衡,还是“火力不足”所导致的阳气亏虚、机能衰退,都会严重干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学会辨别自己体内的“火”是实是虚,是旺是衰,并采取相应的调养措施,保持体内“火力”的适度与平衡,是贯穿我们一生、维持长久健康的重要一环。这远比盲目地“清火”或“补火”更为重要。

希望大家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多一份对自身的觉察与关爱,学会观察夜尿、排便、体温、精力等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饮食起居,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让我们体内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既旺盛又持久,温暖而光明。

2.植物的种子能壮阳

植物的种子,作为新生命的孕育者,蕴含着大自然最精纯的生命能量。它们不仅是植物繁衍的起点,更是能量高度浓缩的“生命电池”,为种子萌发初期提供所需的一切营养与动力。正因如此,种子在人类饮食与养生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尤其被视为增强体力、补肾壮阳的天然佳品。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种子因其“藏精蓄锐”的特性,被认为具有“补肾益精、温阳固本”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各种虚损性疾病,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精神萎靡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主任赵进喜教授,长期致力于肾病与肾虚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针对临床上常见的“阳气不足”型患者,他常推荐使用一个历史悠久、疗效显着的经典方剂——五子衍宗丸。此方起源于明代,已有数百年传承,由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种子配伍而成。最初,该方专为治疗男性肾虚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不育等问题而设,素有“种子第一方”的美誉。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今也被广泛用于改善尿频、夜尿增多、遗尿、小儿流涎、女性白带清稀量多等症。赵教授指出,这些看似不同的症状,其病机多归于“肾阳亏虚,气化无力”,而五子衍宗丸正是通过温补肾阳、固摄精气、激发人体根本活力,从而实现整体调理。

为何此方以“种子”为核心组成?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医哲学与自然观。《庄子?渔父》有言:“同类相从,固天之理也。”古人观察到,种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衍,与人类的生殖功能在“象”与“理”上高度契合。因此,以种子补肾、以子养子,成为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典型体现。这一理念也渗透于民俗之中,如传统婚礼上,人们常在新人床铺撒上枣子与栗子,取“早立子”“利子”之谐音,寄托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五子衍宗丸的命名与配伍,正是这种古老生命观的医学化表达。

从现代科学视角看,种子确实是植物体内营养最密集的部分,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锌、硒等对男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这些成分有助于提升精子质量、增强性激素分泌,从而在生理层面支持“壮阳”作用。因此,以种子类药材温补肾阳,既是经验医学的智慧结晶,也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我国北方,民间素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秋季来临之际,通过多食肉类来储存脂肪与能量,以抵御寒冬。这本质上是一种顺应自然节律、补充阳气的养生方式。然而,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变化,素食人群日益增多,动物性脂肪摄入减少,如何有效补充阳气成为新的健康课题。此时,种子类干果便成为理想的替代选择。花生、榛子、核桃、杏仁、腰果等坚果,不仅富含植物油脂与能量,更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对于体质偏瘦、气血不足、长期用脑过度的人群,每日早餐适量摄入坚果,既能提供持续能量,又能增强身体“火力”,改善疲劳与畏寒状态。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内,如一至两颗核桃、六至八粒杏仁或一小撮榛子,避免过量引发上火。

其中,核桃尤为值得推荐。多项研究表明,核桃富含w-3脂肪酸、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能有效改善脑血流、增强记忆力,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最具证据支持的益脑食物之一,甚至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具有潜在保护作用。但需注意,核桃(又称胡桃)性味偏温,长期大量食用易助热生火,导致口疮、便秘、面痘等问题。胡桃原产于江南湿润地区,当地气候可中和其燥性;而北方气候干燥,尤以春秋为甚,更应谨慎食用。建议采取“少量持续、搭配调和”的策略,如将核桃碎加入燕麦粥中,与牛奶或豆浆同食,既可缓和其燥热之性,又能实现营养互补,达到温阳不伤阴、补益不助火的平衡状态。

总之,植物种子作为自然赋予的生命载体,不仅承载着繁衍的使命,也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种子的营养与药用价值,结合个体体质与季节变化,方能真正实现“顺时养生、因人调补”的中医智慧。

3.推腹也能增强人体的火力

推腹疗法在中医传统中一直被推崇为治疗多种慢性病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因虚火引起的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这种疗法源远流长,融合了经络学说与气血理论,强调通过外在的物理刺激来调节内在的生理功能。推腹疗法的原理并非针对特定病症或单一穴位,而是通过整体的调理,激活腹部区域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阳气,从而将体内的病邪、湿气、浊气逐步排出体外。中医认为“阳气足,百病不生”,而腹部正是人体“阴中之阴”的区域,最容易积聚寒湿与瘀滞,因此通过推腹来温通阳气,是固本培元的重要方式。

中医强调“重功能、轻结构”,这一理念在推腹疗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功能”,指的是脏腑的运化能力、气血的流通状态以及经络的通畅程度。人体的功能异常往往早于结构上的病变,比如在胃病尚未形成溃疡、肝病尚未出现结节之前,身体可能早已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情绪烦躁等信号。而在现代医学仪器检测不出来的情况下,人体自身已经能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如腹部发凉、按压疼痛、肠鸣频繁等。可惜的是,现代人常常要等到仪器检测出异常后才相信疾病的存在,这种“唯指标论”的观念往往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错过通过调理恢复健康的机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的汤立新医生,是着名针灸大师姜君的研究生,因其高明的医术和精准的辨证能力,曾被邀请至阿联酋迪拜担任“御医”,为当地政要提供中医保健服务。根据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很多穴位在仪器检测出疾病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不适的迹象。例如,按压位于手腕尺侧的心经神门穴,如果病人感到明显疼痛或酸胀,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偏弱或心神不宁;按压位于腿上的胆经阳陵泉穴,若感觉刺痛或僵硬,往往意味着胆囊功能异常或肝气郁结,此时进行胆囊的b超检查就是必要的。这些体表反应不仅具有诊断意义,也为早期干预提供了依据,而汤医生正是凭借这些细节,帮助许多患者在疾病尚未显形时就进行了有效调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