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中医生涯之路 > 第244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

第244章 人为什么会上火(2/2)

目录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通常人们在25岁以后才会变得更加稳健、拥有定力,情绪波动减少,做事更有条理,更能权衡利弊,抗压能力也显着增强。而此时身体中一些相对低级的器官却已经开始出现老化的迹象。比如膝关节,其老化过程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软骨的磨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剧,到了30岁,膝关节普遍会出现退行性改变,骨刺也最早发生在这个部位。许多人在上下楼时感到膝关节疼痛,以为是骨刺造成的,于是想通过手术切除骨刺。实际上,骨刺的表面覆盖有滑膜和软组织,其形状在x光片上可能看起来像是一个尖锐的物体,因此被称为“骨刺”。但疼痛往往并非由骨刺直接引起,而是由于关节蜕变和损伤,刺激滑膜所致。长骨刺是身体为了应对关节结构不稳定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需要一个楔子来帮助稳定关节。即使切除了骨刺,它仍可能会再次生长,因为保持结构稳定是身体的本能反应。这正说明,身体的不同部分遵循着不同的发展与衰退节奏。

再回到大脑的话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关键在于观察其意志力和定力。这些品质与大脑额叶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通常在25岁左右额叶成熟时,人才真正步入心理与认知的成熟阶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过了50岁,这一部位的功能会逐渐衰退,神经元数量减少,突触连接减弱,导致认知灵活性下降。因此老年人有时会表现出孩子般的脾气,难以沉住气,容易情绪化,显得有些幼稚,这主要是因为负责意志力的额叶开始退化。而意志力的维持同样需要充足的热量和火力支持,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明,气血不足则易疲倦、注意力涣散。

美国人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将接受实验的人群分为两组,一组只提供柠檬水,另一组则提供添加了蔗糖的柠檬水。显然,后一组的热量摄入更高。随后,对两组人员进行一系列考察意志力的测试,如延迟满足、注意力集中、抗干扰能力等,结果发现,摄入热量较高的那组人表现出明显的意志力优势。由此可以推测,大脑在行使意志力时,需要充足的气血供应和火力支持,能量是维持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何人在饥饿或低血糖状态下容易烦躁、冲动、难以做出理性决策。

由此可见,头部是人类身体中热量最为集中的部位,这正是为了满足其作为支配复杂社会性动物的需求。一个人每天需要运用大量的意志力,做出无数的决定,从起床穿衣到工作安排,从人际交往到危机应对,每一个选择都依赖于大脑的高效运作,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实现自我价值。大脑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巅峰之作,更是文明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动物进化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这并非偶然。在直立姿势下,人类的大脑与太阳的距离更近,能够更好地吸收阳气,使火力更为集中,从而有利于意志力的发挥。中医所说的“阳气上升”,在这一姿态下得以实现。现代生理学也发现,站立时脑部血流更为充分,供氧效率提高,有助于提升警觉性和思维敏捷度。我们可以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观察到这样的情节:大家讨论问题时通常是坐着的,聊天时甚至会躺着,但在最终做决定、拿主意时,决策者往往会站起来,甚至拍案而起,这是因为站立时大脑的阳气供应更加充足,相较于坐着或躺着,意志力的发挥更为有力,决策也更具权威感与行动力。

相比之下,蛇是爬行动物,其大脑远不如人类发达,神经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依赖本能反应生存,因此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能量,即便是冷血动物,依靠环境调节体温也并不影响其生存。这进一步说明了大脑的进化程度与能量消耗、意志力发挥之间的密切关联——越是高等的生命形式,越依赖于高能耗、高效率的大脑系统来应对复杂的环境挑战。人类之所以能建立社会、发展科技、创造文化,正是源于这颗在25岁才真正“点亮”的成熟大脑。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大脑的成长节奏,理解青年期的冲动与迷茫是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引导。同时,也要在成年后注重脑健康,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与积极思维,以延缓额叶功能的衰退,让意志力与定力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持续发光发热。

4.贵人不顶重发符合不上火的道理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头部在人体中的核心地位。头部不仅是身体的指挥中枢,更是气血汇聚之所,全身的经络有三百六十五条都与头部相通,阳气在此交汇、升发,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意即所有阳经都汇聚于头部,使其成为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正因为如此,头部本应是人体最耐寒、最不易受寒邪侵袭的地方,反而是最需要散热的器官之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头部持续散发热量,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若将头部过度包裹或遮盖,反而会阻碍阳气外泄,导致“上火”。

一个年轻人,在春日暖阳下站立,细心观察便可发现其头顶微微蒸腾热气,仿佛一层薄雾升腾而起。这正是人体阳气与自然阳气相感相应、协同升发的表现,说明体内正气充盈、代谢旺盛。正因如此,民间流传着“贵人不顶重发”的说法。这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养生智慧。所谓“重发”,指的是过长、过密的头发,如同给头部盖上一层厚被,阻碍了阳气的自然蒸发。阳气郁而不散,久之则化为“火”,形成内热,即所谓“上火”。而头部作为人体热量代谢最旺盛的区域,若长期被封闭、捂热,极易引发各种病症。

我自己的育儿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儿子年幼时体质壮实,容易上火,我逐渐发现一个规律:每当他头发留长,我们因忙碌忘记修剪时,不出几日便容易生病——或咳嗽、或咽喉肿痛、或食欲不振、积食腹胀。这些看似不同的病症,其本质皆为“上火”所致。中医诊断时常说:“又给积住了。”这里的“积”,不仅指食物停滞于胃肠,更包括体内热量无法外散而形成的“热积”。一旦热量积聚,便扰动肺胃之气,引发咳嗽、咽痛;热扰中焦,则导致消化不良、积食。而每当带他去剃头后,这些症状往往不药而愈,精神也恢复如常。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头部的适当暴露,实为最简便、最自然的“去火”方式。尤其对于阳气旺盛的小儿而言,保持头部清爽,有助于阳气顺畅升发与外泄。老北京人素有夏季为小男孩剃光头的习俗,不仅为凉快,更是一种民间智慧的体现——通过剃头帮助孩子“泄火”。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除非出于保暖或美观需要,日常佩戴帽子并无必要,反而可能“捂火”。尤其在春夏季阳气升发之时,更应顺应自然,让头部与外界空气接触,促进气血流通。当然,若为时尚造型或防风防晒,另当别论,但须知健康与美观之间,应有所权衡。

5.流鼻血也是种去火药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外感风寒、表邪束闭的病态:体表受寒,毛孔闭合,汗不得出,体内热气无法外散,郁而化热。此时若出现自发性鼻血,反而可能是一种转机——通过鼻窍出血,释放体内郁积的热能,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在中医看来,鼻为肺之窍,肺主气,司宣发肃降,当外邪束表、气机不畅时,鼻血成为一条“泄热通路”,帮助身体排出多余能量,缓解内在压力。

我曾接诊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平素体健。某日突然鼻血喷涌,量多势急,家人惊慌失措,急忙送医。经耳鼻喉科检查,医生找到出血点,采用电凝术将血管“焊”住止血。患者初以为万事大吉,岂料次日即感头晕目眩,血压飙升至170\/100hg,远高于平时水平。复查后医生才恍然大悟:此前的鼻血,实为身体自发调节血压、泄除内热的一种代偿机制。当这条“泄火通道”被人为阻断,体内压力无处释放,血压便急剧升高。若非及时发现,恐将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对于非病理性、偶发的流鼻血,不应一味恐慌。只要血小板功能正常、肝脏无疾,偶尔流鼻血未必是坏事。它可能是身体在“自我减压”,一种天然的“去火疗法”。尤其在气候干燥、情绪激动、血压波动时,轻微鼻出血可视为身体的预警机制或调节手段。当然,需与病理性出血相鉴别——如鼻咽癌所致的出血,多为涕中带血、反复少量,且常伴耳鸣、头痛等症状,与突发性、大量喷涌的“去火型”鼻血截然不同。

更令人深思的是,现代医学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泄热”的价值。定期适量献血,已被证实对健康有益。许多长期坚持献血者反馈:献血后身体轻盈,不易上火,若中断反而感觉“憋得慌”。科学研究表明,定期献血可显着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脑部供血,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芬兰一项对2682名中年男性长达五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两年内至少献过一次血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比未献血者低86%。美国心血管研究也显示,献血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仅为未献血者的一半。

从中医角度看,献血实为“祛瘀生新”之道,与“去火”异曲同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提出“以攻为补”的治疗思想,主张通过泻法祛除体内“有余”之邪,从而恢复正气。其言:“损有余,乃所谓补不足也。徵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意即,当体内积热、瘀滞被清除,气血运行通畅,正气自然恢复,无需进补亦能强健。这种“攻邪即扶正”的理念,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如今,不少深谙养生之道的中医师,常采用“缓泻”之法调养身体。他们每隔一两周服用少量泻药,促使肠道轻度排空,既清内热,又助运化。在他们看来,“缓泻”非但无害,反而是“进补”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模拟身体的自然排泄机制,防止“火”与“瘀”积聚。

当然,预防上火不应仅依赖被动泄热。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更为根本。日常应多饮水,促进代谢;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炸、烧烤类易助火动血之物;作息须规律,避免熬夜耗伤阴液;情绪宜平和,防止怒火伤肝、心火上炎。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实则是维系阴阳平衡、预防上火的基石。

我们还需重新认识“上火”的本质。它并非单纯的病理状态,而是一种身体的警示信号,是机体在提醒我们:体内已有热毒积聚,需及时调理。若能顺应此信号,通过饮食、作息、情绪或自然排泄方式加以疏导,往往可防患于未然。唯有当症状持续加重,如高热不退、咽喉溃烂、便秘腹胀等,才需就医干预。

综上所述,上火虽常见,却不可轻视,更不可盲目压制。我们应尊重身体的智慧,善用自然的调节机制——无论是“贵人不顶重发”的头部散热,还是流鼻血、献血、缓泻等“泄火”途径,都是人体自我平衡的体现。结合古人的经验与现代科学的认知,找到适合自身的调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阴阳调和、气血通畅。唯有如此,方能践行“贵人不顶重发”的养生真谛,远离上火之扰,拥抱长久健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