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63章 千钧一发

第63章 千钧一发(2/2)

目录

珊瑚群(标注‘鹿角珊瑚,存活温度22-28c,是3000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金枪鱼群(标注‘黄鳍金枪鱼,最大游速75公里\/小时;

活动水深0-1000米,每年为人类提供120万吨蛋白质’)、磷虾群(标注‘数量约5亿吨,占海洋浮游生物总量的15%,是鲸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全用绿色标注生物活性,绿色要鲜亮,像春天的草;

右边画核弹爆炸后的死寂海域:

海水标成灰黑色,标注‘放射性污染浓度1000bq\/L,远超安全标准(0.1bq\/L)’,海底覆盖一层凝固的金属渣(标注‘钛合金熔化后冷却产物,熔点1668c’),用红色叉号标注所有生物灭绝点,红色要刺眼,像血。

用红色光点密度表示生物死亡率,每平方海里超过1000个红点就标成‘生态崩溃区’,让它一眼就看懂国想做什么!”他的手指在屏幕上比划着左右两边的画面,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场悬浮在生死边缘的对话:

人类握着最先进的量子信号模拟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的15次方次,比“利维坦”系统还快10倍),却像拿着石器的原始人,连“问候”的表达方式都要反复推敲;

生怕说错话;深海存在藏在八千多米的黑暗里,那里没有阳光(阳光最多只能穿透200米深海,200米以下就是永恒的黑暗,只有生物荧光在闪烁);

没有声音(海水会吸收声波,1000米以下几乎是无声世界,声速仅为1450米\/秒,比空气中慢很多),只有永恒的高压与冰冷,它用地球物理参数搭建沟通的桥梁;

每一个数据都带着亘古的沉静,像从远古传来的低语。而连接两者的,是对“净化协议”的共同恐惧——

国计划用核弹摧毁深海网络,却没人知道,这颗核弹会不会点燃更可怕的灾难,会不会像捅破马蜂窝一样,引来更多深海存在的反击,把整个太平洋都拖进深渊。

太平洋占地球表面积的32.5%,如果变成死海,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会在5年内崩溃,人类将失去70%的氧气来源,到时候,连呼吸都会变成奢侈。

“警报!国关岛空军基地——两架b-2隐形轰炸机起飞了!”

通讯官小陈的尖叫突然炸响,那声音不是普通的惊呼,是带着破音的恐慌,像被扼住喉咙的雏鸟,声带都在发颤。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S国“猎户座”卫星传来的监测画面——

卫星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轨道运行,分辨率达到0.5米,能清晰看到轰炸机机翼下的核弹舱,甚至能分辨出舱门的螺丝,螺丝上的反光都看得一清二楚。

小陈的额头上全是汗,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键盘上,他刚毕业不到一年,这是第一次遇到实战级别的危机,手都在发抖,好几次按错了键,不得不反复删除重新操作,屏幕上的光标像他的心跳一样乱跳。

屏幕上,两架编号82-1066和82-1070的b-2正贴着海面飞行,高度仅15米——

这个高度被称为“超低空突防高度”,可利用地面杂波躲避雷达探测。

根据北约2024年公布的资料,b-2在这个高度的雷达反射面积仅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海鸥的大小,常规雷达很难发现。

它们的速度是0.9马赫(约1100公里\/小时),机翼下挂着的核弹舱隐约可见,舱门边缘的银色反光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那是钛合金舱门反射的阳光,为了减少雷达反射,舱门边缘做了锯齿状处理,角度精确到0.5度,每个锯齿的长度都一模一样。

机翼掠过海面时带起细碎的浪花,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像刀刃上的霜,落在海面上溅起小小的涟漪,很快又被飞机的尾流抚平。

“这两架b-2隶属于国空军第509轰炸联队,部署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小陈调出武器参数库,屏幕上弹出b61-12战术核弹的三维模型,模型可以360度旋转,清晰展示核弹的结构,从弹头到尾翼都看得很清楚,

“每架携带16枚b61-12!单枚当量1.2万吨tNt——相当于广岛原子弹(1.5万吨)的80%!

这种核弹可调节当量,最小当量0.3万吨,最大当量5万吨,国这次设定为1.2万吨,对外宣称是‘精准摧毁深海目标,减少海面污染’,但我们的模拟显示……”

他说到“模拟显示”时,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恐惧。

小陈点开模拟爆炸效果图,屏幕上出现一片火海,热浪仿佛要从屏幕里冲出来,烤得人皮肤发紧:

“一枚核弹就能让半径1.5公里的海域瞬间升温到3000c,海水直接汽化,形成直径5公里的真空区,真空区塌陷时会引发10级海啸,波及周边100公里的海岸,海浪能把三层楼高的房子冲垮;

16枚同时爆炸,足够让500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没有任何生命的死区——连最耐高压的深海钩虾(能在

米深海存活,承受1100个大气压)都剩不下!

而且爆炸会产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比如铯-137,半衰期30年,会污染周边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50年内无法恢复渔业生产,周边居民的癌症发病率会升高30%,连刚出生的孩子都可能受到影响!”

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指着屏幕上的死区,眼里满是绝望,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死寂的海面。

时间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墙上挂钟的秒针走动声在指挥中心里格外清晰,每一声“嗒”都像敲在所有人的心上,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路屿的手指在“海王星号”残骸的三维模型上飞快滑动——

这个模型是根据2023年S国“北极星号”拍摄的卫星图像(分辨率0.3米)重建的,船体断裂成三段;

最大的一段长约40米,还能看到“海王星号”的船名标识(英文“UNE”),字母已经有些变形,边缘的金属被扭曲成奇怪的形状;

船体表面有密密麻麻的孔洞,直径从0.5毫米到2毫米不等,像是被某种生物啃噬过,孔洞里还残留着微量的生物质,在模型上显示为淡蓝色的小点,像星星一样分布在船体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