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71章 无声的遴选

第71章 无声的遴选(1/2)

目录

陆衍之立刻调来了近半年的南海异常报告(共127份,其中32份被标为“待核实”),在一堆常规的气象记录;

渔船作业报告里,三份报告跳了出来——这些报告之前因为“证据不足”被搁置,现在看来,全是关键线索。

第一份是3月12日,琼海渔民王福生(58岁,渔民证编号琼海渔03728)的渔船“琼海渔06891”(吨位60吨,船长18米)在黄岩岛以东120海里(坐标北纬15°00′,东经118°30′)作业时;

看到海面下30米处有蓝色发光带。王福生在南海打了30年鱼,从没见过这种光——光带长度约500米,宽度10米左右,像一条发光的海蛇;

颜色从浅蓝(波长480n)渐变到深蓝(波长450n),持续了20分钟(从14:23到14:43)。他的儿子王小明(22岁,刚大学毕业)用华为ate50手机拍了视频;

分辨率720p,帧率30fps,画面里的光带会随海浪轻轻波动(波高0.5米),没有任何声音。事后当地海洋局检测了水样:溶解氧8.2g\/L(正常范围8-9g\/L),ph8.1(正常范围8.0-8.3);

重金属含量铅<0.001g\/L、汞<0.0001g\/L,都在正常范围,最终归为“未知生物发光”(但南海已知的发光生物最大长度仅1米,无法形成500米光带)。

第二份是4月5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吨位6800吨,船长99.8米)在曾母暗沙附近(坐标北纬3°52′,东经112°10′)发现鱼类异常聚集。

沙丁鱼和金枪鱼本该在500米深海活动,却扎堆在200米水层,密度约5000尾\/立方米,像在躲避什么——

科考队员用“潜龙三号”无人潜航器(下潜深度2000米)下潜观察,发现鱼群下方有个“空白区”,直径约1公里,声呐(频率12khz)探测不到任何东西;

既没有礁石(声呐能探测到≥0.5米的礁石),也没有生物(声呐能识别≥10的生物),像是一片“海洋空洞”。

潜航器尝试靠近到500米时,突然失去信号(持续3分钟),恢复后检查发现,潜航器的磁场传感器(型号hc5883L)被重置了,之前记录的磁场数据全部清零。

第三份是5月1日,越南渔船“金福号”(船长阮文雄,52岁)在万安滩附近(坐标北纬7°30′,东经109°20′)失联1小时(从09:15到10:15)。船长在事后的证词里说:

“船突然被一股力量定住了,引擎在转(转速2000转\/分),但船就是不动,像陷进了泥里。”仪表盘全部失灵:

罗盘指针乱转(偏差±180°),GpS显示位置不变(误差≤10米),速度表显示0节。船员们还看到海底有“网状的光”——银色的网格,每个格子约10米见方,覆盖了海面200米范围;

光持续了15分钟(从09:30到09:45)后消失,船才恢复正常。事后越南方面检查船体,没有任何损坏,只在船底发现了一些淡蓝色粉末(重量约5g);

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晶体结构为六方晶系,成分含硅42%、氧56%、未知元素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92,不在已知元素周期表内)。

“这些不是巧合。”

陆衍之把三份报告钉在白板上(用的是直径3的钢钉),用红笔在南海区域画了个圈(半径500公里),圈住了黄岩岛、曾母暗沙、万安滩三个点,

“东海的装置是‘节点’,南海还有另一个,甚至更多——‘涅盘协议’,很可能和南海的节点有关。

它激活东海的节点,标记接触者,就是为了让我们带着节点去南海,和那里的节点产生共鸣(就像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振动会带动另一个)。”

“我们必须去南海。”

他在项目组紧急会议上说,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声压级70db),“被动等下去,只会让它掌握主动权。

我们不知道它的‘指令’是什么,也不知道‘涅盘’的最终目的,但我们必须去找到那个节点,弄清楚这一切——

否则,下次再出现异常,可能就不是‘意识信号’这么简单了(上次‘海龙’小队失联后,周边海域的磁场异常持续了72小时)。”

这个决定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水里,立刻激起层层涟漪。安全部门的张处长(从事安全工作15年,荣立过2次三等功)当场反对,他的手指在桌上快速滑动(频率3次\/秒),语气急促:

“南海现在是什么情况?国、越南、菲律宾等五个国家的11艘科考船在那里作业,国的‘里根’号航母战斗群(排水量9.7万吨)还在万安滩附近巡逻;

驱逐舰的雷达范围覆盖200海里(探测距离200海里,能发现RcS≥0.1㎡的目标)!我们的编队一过去,肯定会被盯上——

‘深渊’项目是最高机密(保密等级绝密,接触人员需持一级保密证),不能暴露!

一旦被国发现我们在追查多面体装置,他们肯定会插手(国的‘深海猎手’项目预算每年2.3亿美元),到时候局面就失控了!”

“可我们没有选择!”

路屿立刻反驳,他调出装置的监测数据(打印在A4纸上,共12页),推到张处长面前,

“装置必须带过去!它是唯一能和南海节点共鸣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就算到了南海,也找不到节点——

那片海域有350万平方公里,水深从200米到5000米不等,没有共鸣信号,我们就是去瞎找(相当于在足球场里找一颗乒乓球)!”

争论持续了两小时(从15:00到17:00),从技术可行性(装置的运输安全、共鸣效率)吵到安全风险(被外国舰船发现的概率、遭遇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

再到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需要海军、气象部门、海洋局的配合),最终陆衍之拍板:组建一支“低调编队”——

核心是“海巡09”侦察舰(舰长165米,宽20.6米,排水量6600吨,搭载无源声呐,探测范围500海里,工作频率5-10khz,能探测到3000米深的潜航器);

“科学三号”科考船(吨位4711吨,船长90.5米,携带“奋斗者”号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

米,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13次下潜);

再加一艘054A护卫舰“舟山舰”护航(排水量4200吨,搭载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和直-9c反潜直升机,最大航速28节)。

对外宣称“南海海洋生态科考队”,任务是“调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计划采集500种深海生物样本)及海洋地质结构(重点探测10个海山的地质剖面)”。

至于那台多面体装置,路屿团队为它特制了一个钛合金容器——

容器外径30,内径20,厚度10,材质是tc4钛合金(屈服强度860pa,抗拉强度930pa),内层是铜网电磁屏蔽层(铜纯度99.99%,网孔大小0.1);

外层是镍铁合金防磁层(镍含量78%,铁含量22%),中间夹着超低温隔热层(材质是气凝胶,导热系数0.012w\/(?K))。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