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国际谎言(1/2)
就在记者会结束的当晚,一条等级为Level5的加密信息突然接入中方安全系统。
该加密级别属于国军方最高保密层级,采用AES-256加密算法,仅有少数核心人员拥有解密权限。
而发送者,是国海军研究办公室高级情报官——科林少校。
科林少校已在国海军服役20年,曾参与过多次深海军事项目,因在5年前公开反对“普罗米修斯2.0”项目的伦理风险,被调离核心岗位,逐渐边缘化。
此刻,他躲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一间15平方米的安全屋里,房间内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金属桌子,桌上放着半杯早已冷掉的咖啡,厚重的窗帘将所有光线隔绝在外。
加密频道里传来“沙沙”的电流杂音,像窗外连绵的雨声,科林少校的声音断断续续,还夹杂着偶尔的咳嗽——
这是他早年在潜艇服役时留下的慢性支气管炎,一紧张就会加重。
“他们……一直在掩盖……‘普罗米修斯2.0’的痕迹……”他的呼吸有些急促,背景里偶尔传来皮鞋踩在木地板上的脚步声,频率约为每秒2次;
“这个项目5年前启动,由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主导,总投入……23亿美元——比NASA2024年火星计划的20亿美元预算,还多3亿。”
话音刚落,频道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科林少校的声音瞬间绷紧:
“文件……在附件里……共120页,加密密码是……我的士兵编号……我得走了……他们来了……”通讯戛然而止,只剩下“滋滋”的电流杂音在频道里回荡。
屏幕上的机密文件仍在缓慢加载,进度条从90%爬到100%用了整整30秒——每一秒的卡顿,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
当文件完全打开时,标题“空白容器——基因编辑载体研发报告”格外刺眼,瞬间揭开了“普罗米修斯2.0”项目的神秘面纱。
报告显示,国在百慕大三角海底1000米处修建了一座秘密基地。
该基地采用钛合金抗压外壳,配备3个实验舱和2个人员生活区,能源供应依赖海底地热发电系统,仅基地建设就耗费了总预算的40%。
而“空白容器”,是项目的核心研究对象——
国科学家利用改良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深海安康鱼的抗压基因、管水母的耐低温基因片段,植入人类胚胎中,试图培育出能承受深海高压和未知信号的“特殊载体”,最终实现对全球深海网络的控制。
然而,三个月前的第三次实验彻底失控。当时“空白容器”所在的实验舱,压力从100个大气压骤降到1个大气压——
这种压力变化相当于10辆重型卡车同时撞击舱壁,导致“空白容器”瞬间爆裂。释放的能量直接激活了附近的深海节点(编号73号,位于百慕大三角中心)。
该节点是天然形成的海底硅基结构,能接收并放大特定频率的信号,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发现其存在,一直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纳入自身掌控。
而这次激活,成为了唤醒全球类似“深海节点”的导火索——这些节点一旦形成网络,便能监控全球海底光缆、潜艇轨迹,甚至影响沿海地区的地质稳定。
文件附件中,还包含一段时长为2分30秒的绝密通讯录音。
经过技术还原,国国防部长米勒的声音清晰可辨,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73号节点已被激活,现在必须拿到‘钥匙’——要么用它完全控制深海网络,要么直接毁掉它。”
录音里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另一个低沉的声音问道:“如果中俄那边发现节点异常,追查到我们怎么办?”
米勒的语气瞬间变冷:“不能让任何国家知道我们是始作俑者,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如果计划暴露,就把责任推给‘自然地质活动’,就像之前准备的南海说辞一样。”
这段录音,彻底证实了国的阴谋:所谓的“地质灾害”指控,不过是其为自身实验失控寻找的“替罪羊”;而那些高举的“全球责任”大旗,不过是掩盖霸权野心的遮羞布。
从白宫的舆论表演,到科林少校的冒险泄密,再到百慕大海底的实验真相,这场围绕深海资源与网络控制权的博弈,暴露了国际合作“貌合神离”的本质。
当大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安全之上时,所谓的“共识”与“责任”,最终只会沦为谎言的注脚。
“钥匙?”陆衍之的指尖无意识划过控制台边缘的防滑纹路,目光却死死钉在屏幕中央的多面体装置上——
这个月前由“深海勇士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马里亚纳海沟南部延伸区(水深
米,水压相当于1100个标准大气压,足以压碎高强度钛合金舱体)发现的金属物体;
此刻正散发着令人心悸的蓝光。
它直径约1.2米、重500公斤,初步检测显示其材质是钛合金与一种未在元素周期表中登记的银白色金属的复合材料,表面无任何锻造或焊接痕迹,仿佛是从整块金属中“生长”出来的。
更诡异的是,原本无序闪烁的蓝光(经光谱仪分析波长稳定在450纳米,与深海荧光生物的发光波长完全不同),在过去24小时里突然转为规律流转:
每3秒明暗一次,亮度起伏幅度精确到±5%,像某种生命体的呼吸般富有节奏。
“是多面体本身就是‘钥匙’?还是它闪烁的蓝光才是与深海网络沟通的方式?”陆衍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脑海中突然闪过三天前林薇昏迷前的画面——
这位神经同步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被医护人员抬出实验室时,意识模糊中仍攥着他的袖口喃喃:
“深海网络在‘筛选’……它接触过的生物,要么被‘接纳’(同步率≥90%),要么被‘排除’(同步率≤80%)。你还记得陈屿吗?上次浅海网络接触实验,他的同步率突然从85%骤降到62%;
当天就出现颅内压升高、神经信号紊乱的症状,现在还在IcU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他是被‘排除’的。
而我们……”林薇的声音当时细若游丝,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我们这些参与多面体研究的人,同步率一直稳定在88%-92%之间,它没有‘接纳’我们,也没有‘排除’我们,它在‘观察’……”
难道林薇的猜测是对的?
“钥匙”真的是这个被团队暂命名为“幼子”的多面体本身?陆衍之刚想调出陈屿的实验数据复查,实验室的紧急通讯器突然响起,路屿兴奋的声音冲破电流杂音:
“陆首席!有突破性发现!”
路屿带领的团队是这次多面体研究的核心技术组,12名成员涵盖量子物理、神经科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学及天体物理学五大领域——
比如海洋生物学家李默曾研究过深海热泉口的嗜极生物,能通过生物反应判断环境能量变化;天体物理学家张野则擅长分析宇宙辐射与地球磁场的关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