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深海危机与国际应对(1/2)
索菲亚?伊万诺娃博士突然举起手,
她是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楔形文字专家,面前的投影屏上出现“时光之碑”的高清拓片。
这块石碑是2025年在伊拉克乌尔古城遗址发现的,由一种未知的硅酸盐材质制成(硬度达hV5000,比钻石还硬30%),
黑曜石般的表面泛着暗哑的光,楔形文字像细小的闪电刻在上面。
“之前我们解读为‘金色船队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但结合脉冲参数重新翻译,‘太阳升起’其实是‘时间的起点’。”
她用指尖点在文字上,指甲盖比符号边缘还白——
为了解读这些文字,她连续两周每天只睡3小时,“你们看这笔画的深度,平均达2毫米,刻字的人当时一定用了很大的力,像是怕后世看不懂——
这不是记录,是警告。”她又调出另一处铭文,翻译结果显示“天空裂开,星辰逆行”:
“这和半年前全球12个天文台观测到的‘星体轨迹异常’完全吻合——
当时有3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突然偏离了0.5角秒,
现在看来,或许几千年前,人类先祖就见过‘它们’的时空轨迹。”
全息屏上,二叠纪地球的模拟图缓缓展开:
泛大陆横跨赤道(当时的陆地还未分裂,形成“盘古大陆”),西伯利亚暗色岩区喷着火山灰(这场火山喷发持续了50万年,喷出的熔岩覆盖了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欧洲),
遮天蔽日的灰云下,海洋里漂着无数生物的尸体,暗红色的死亡区域在海面上蔓延(面积达3亿平方公里,占全球海洋的60%);
“归乡协议”的脉冲拓扑云在模拟图上方旋转,核心参数的能量峰值,竟和死亡区域的分布完美重叠——
就像“它们”在追寻着什么。
陆衍之看着这幅诡异的画面,
突然想起路屿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它们……不是侵略者……是归乡人……”
他的心脏猛地一沉,深海的寒意好像透过舱壁渗了进来,冻得他指尖发麻——
人类面对的,或许不是战争,
而是一场跨越2.5亿年的“时空归航”,
而那场惨烈的二叠纪灭绝,可能藏着“它们”离开的真相。
就在这时,
林悦突然惊呼一声:
“路屿的脑电波有反应了!”
她的声音打破了死寂,众人立刻围向生命维持舱。
监测屏上原本平缓的波形突然起伏,像平静的湖面投了颗石子,更关键的是,波形的频率恰好是“0.8hz”——
和“归乡协议”的脉冲频率完全一致。林悦快速操作仪器,指尖在键盘上翻飞,调出神经解码模块:
“是微弱的意识波动!他好像在传递信息……初步解码出两个词:‘光的方向’……还有‘家在燃烧’!”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路屿脸上,他的眼皮微微颤动,
睫毛上沾着的细小水珠,在冷光灯下泛着光,像即将落下的眼泪。
屏幕上,二叠纪的模拟图还在旋转,
脉冲拓扑云的蓝光与暗红色死亡区交织,那个跨越亿万年的秘密,
正顺着路屿微弱的意识波动,一点点揭开面纱——
“它们”要回到的,或许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故乡,
而是一场灾难的起点,而人类,可能正站在这场时空迷局的关键节点上。
与此同时,
全球深海网络的“准备工作”正以肉眼可见的烈度持续推进,
海洋监测数据的异常曲线已突破多国科研机构设定的“红色预警阈值”。
2025年2月,
大西洋中脊Reykjanes海脊段在
15天内连续发生7次海底火山喷发——
这一频率较该区域过去百年平均水平高出23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通过部署在北大西洋的12套深海浮标监测显示,
喷发释放的热能总量相当于300座富士山同时喷发(注:富士山单次喷发能量约为1.5x101?焦耳,300座当量即4.5x101?焦耳),
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二氧化硫)与金属离子(铁、锰、锌)涌入海水,导致北大西洋北纬40°海域(涵盖美国新英格兰海域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部)
海水酸碱度从8.1骤降至7.9,而珊瑚礁生存的安全酸碱度区间为8.0-8.3,此次变化直接造成该海域近300平方公里的冷水珊瑚群落大规模白化死亡,死亡率超过85%。
同期,
太平洋中脊的热液喷口群活性激增:
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11°20′N,142°11′E)的科考任务中观测到,原本流速稳定在每秒1.2米的“黑烟囱”喷口,流速突然提升至3.7米,
喷出的420c超高温流体中,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检测出一种未知链状有机大分子——
其分子结构含12个碳链与特殊氮杂环,能量密度达2800千焦\/克,是常规深海热液(约350千焦\/克)的8倍,初步推测可能与某种未知的极端环境微生物代谢相关,但该分子的稳定性远超现有地球生物化学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