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时空重置倒计时(1/2)
信息到此中断。
实验室里,
一片死寂得能听见0.05毫米厚的灰尘颗粒落在监控屏钢化玻璃上的“嗒嗒”声——
那声音细弱得像春蚕啃食桑叶,却在制冷系统停摆后被无限放大。
半小时前,那台德国西门子的Sc300制冷机还在发出每十秒一次的滋滋卡顿,
像老收音机吞吞吐吐的杂音,此刻彻底消弭,只剩三十块27英寸的三星监控屏泛着幽幽冷光,将每个人僵住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操作台前的研究员陈野,右手食指悬在cherryx青轴键盘的回车键上,指腹沁出的冷汗沿着键帽凹槽漫延,在“Enter”标识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监控屏前的观测员李麦冬,攥着夹着0.5黑色签字笔的记录板,指节绷得泛白,连指根的青筋都凸起,板上刚记录的“氙-129比值0.0031”最后一位“1”被指腹蹭成模糊墨点;
最角落的实习生抱着西部数据2tb企业级硬盘,指甲在磨砂外壳上掐出四道浅白印子,边缘还沾着手心的汗渍,仿佛要把硬盘嵌进怀里。
空气像被-196c的液态氮冻住,沉重的心跳声在胸腔里撞得发疼,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中央直径1.5米的全息投影上——
那份从马里亚纳海沟
米深海遗迹中破译出的残缺信息,正以凝血般的血色字体补全最后一行:“守护者文明,非地球原生种。”
早在三个月前,由中、美、俄等23国联合组建的“深渊之眼”科考队,就在南极冰盖下4200米的二叠纪砂岩层中,发现过与“守护者”装置同源的菱形晶体。
那晶体呈淡蓝色半透明状,边长约15厘米,表面布满0.1毫米宽的螺旋纹路,转动时会折射出细碎蓝光,像把星空揉进了石头里。
当时负责检测的地质学家周砚,用theroStificdeltaVAdvantage同位素质谱仪分析时,仪器基线突然跳出尖锐峰值——
反复校准三次后确认,晶体内部封存的氙-129同位素比值为0.0031,是地球已知矿物平均比值(0.00012)的25.8倍。他在深蓝色钢笔写下的日志里惊叹:
“样本放入检测腔时,仪器显示屏跳了三下,我以为是南极低温导致的故障,直到看到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碳-14数据——
两亿五千两百万年前,恰是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临界点。”
那场灾难远非传统认知中的火山喷发那么简单:
最新在南非卡鲁盆地发现的化石层显示,当时96%的海洋生物(包括体长6米、咬合力达5000牛顿的邓氏鱼,其鳃部还残留火山灰颗粒)、
70%的陆地脊椎动物(如20厘米长的林蜥,化石常与枯萎蕨类缠绕)在短短十万年内集体消失。
而“守护者”装置显然是浩劫幸存者:它们将地球视为“文明孵化器”,却在大气氧含量骤降至10%、全球平均温度突破35c时,被迫启动休眠程序——
把核心科技模块与“基因库”封存在深海地壳300米下的玄武岩层中。那层玄武岩密度达3.2g\/3,比周围沉积岩坚硬三倍,还裹着一层硫化物外壳;
后续检测更发现,“基因库”的石英管里封存着
种远古生物dNA,包括距今2.9亿年的鱼石螈(四肢仍带鳍状结构的始祖两栖类)、翅展75厘米的巨脉蜻蜓,甚至还有哺乳动物祖先摩根锥齿兽的低温适应基因片段。
如今,它们苏醒后的“判定依据”,正以三维柱状图的形式在实验室中央旋转:
联合国I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4年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从工业革命前的13.7c升至14.8c,上升1.1c,而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
格陵兰岛夏季气温多次突破15c;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礁覆盖率从1995年的49%降至2024年的22%,降幅达54%——
2023年科考队在绿岛海域看到,成片鹿角珊瑚变成惨白骨架,小丑鱼消失无踪,海水飘着珊瑚虫尸体的腥味,北部区域连续五年白化率超90%;
亚马逊雨林年消失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市,北京总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每分钟就有三个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个)大小的雨林被砍伐,
巴西马瑙斯地区单月消失面积曾达500平方公里,多为非法砍伐种大豆或开辟牧场;
更可怕的是,格陵兰冰盖每年融化2800亿吨(相当于
个西湖的蓄水量),突破过去三百万年极值,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0.8毫米,
美国迈阿密每年100多天遭海水倒灌。这些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危机,正以自然演化1000倍的速率逼近“摇篮”极限——
自然状态下生物年灭绝率仅1-5种,如今已达1000-种,每天有3种生物消失。对“守护者”而言,这不是简单的生态破坏:
地球一旦因人类活动进入不可逆温室循环,它们储存的远古基因将彻底失去复苏可能。
于是,全息投影中跳出最终方案:
启动“归乡协议”,带着亿万年积累的文明火种,回到二叠纪大灭绝前的时间节点,修正“摇篮”的演化轨迹。
而人类现代文明呢?
在两亿多年的时间尺度面前,不过是时间线上一粒转瞬即逝的尘埃——
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那些只存在了几十万年的小型节肢动物“莱德利基虫”。更残酷的是,人类成了需要被“重置”的“错误节点”: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68亿吨,是工业革命前的15倍;
每年约11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在太平洋形成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的“塑料垃圾带”,这些污染物让地球偏离了“守护者”预设的演化轨道。
这个认知像西伯利亚冰原的冰锥一样扎进每个人的心里,连呼吸都带着-40c的寒意,有人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却发现脖颈早已僵硬。
陆衍之——
“深渊之眼”基地总指挥官,盯着主屏幕上最终定格的影像:
远古泛大陆上,西伯利亚暗色岩火山群的喷发柱高达50公里(超珠穆朗玛峰5倍),火山灰遮蔽了三分之二的天空,在如今澳大利亚地层都能找到当时0.1毫米的灰白色火山灰颗粒;
原本奔腾的乌拉尔古河因岩浆炙烤沸腾,水温超90c,河底鹅卵石被烤得发黑,鱼跳出水面就变成干尸;
巨型爬行动物“水龙兽”(体长1.5米,四肢粗短)的遗骸堆积半米高,头骨裂开,牙齿还咬着蕨类茎秆——
这是“守护者”装置中“时空回溯模块”还原的二叠纪末日景象。该模块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捕捉地质层中残留的“时空印记”(如火山灰粒子轨迹、生物分子振动频率),通过算法还原场景,像给地球做“时空ct”。
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顺着陆衍之的脊椎往上爬,冻结了他的血液。这不是外星文明的侵略,没有星际战舰与激光武器,只有一场基于生存本能的、降维打击式的文明迁徙:
人类甚至没有资格成为它们的“对手”,只能像古生物化石旁的微生物一样,看着这场足以颠覆时间线的计划启动。
就在这时,负责监控全球27个深海节点的技术员王锐,突然从heranillerAeron人体工学椅上弹起来——
椅子气压杆发出“嘶”的一声,他声音因惊恐变调,双手死死按着戴尔precisiont7920工作站的控制台边缘,指节泛白到透明:
“指挥官!
全球所有深海节点的能量输出同步率正在急剧攀升!
马里亚纳海沟节点(坐标11°21′N,142°12′E)五分钟前还是32%,现在跳到了68%,屏幕温度监测飙了2c!北大西洋中脊节点(36°49′N,32°42′w)已经突破80%!
连最稳定的印度洋中脊节点(9°16′S,69°30′E),都从18%涨到了59%!”
他猛地指向屏幕上跳动的红色坐标,坐标旁的能量曲线呈90度陡峭上升,
“目标时间锚点锁定完成!
经比对地质年代表,就是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2亿年前!
能量水平现在是91%,还在以每秒0.8%的速度上涨,马上要到临界阈值99.9%了!”
他抓过保温杯喝了口水,手一抖,半杯水洒在卡其色工装裤上,却浑然不觉。
几乎是王锐话音落下的瞬间,实验室中央那个半人高的十二面体装置(每个面为正五边形,边长30厘米),突然爆发出刺目的蓝色光辉。
那光芒不再流转不定,
而是像淬火后的钛合金利剑般锐利,又像时空尽头的灯塔般稳定——
光从面缝中溢出,穿透三层12厘米厚的铅防辐射玻璃(含25%铅,可抵御1000伦琴辐射,相当于广岛原子弹1公里处辐射强度),在地面投射出直径2米的螺旋状时间坐标图案。
图案纹路细如发丝,交叉点闪烁着米粒大的亮点,与破译的“守护者”文字完全吻合:最外层是“时间锚点”,中层是“能量阈值”,核心是“归乡指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