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100章 金色烙印

第100章 金色烙印(1/2)

目录

温暖的金色烙印在陆衍之的军用通讯器屏幕上缓缓旋转,钛合金边框被烘得微微发烫。

这台型号为“深海卫士-3”的硬家伙,是“龙宫”深海基地里出了名的“矛盾体”——

它的防护性能堪称顶尖,能抗120兆帕深海高压,这一数值相当于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强的1.2倍。

要知道,海沟底部的压强足以将普通钢铁容器压成薄如蝉翼的金属片,连日本“深海6500”号载人深潜器在此环境下都需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每下潜一次后都要进行全面的耐压结构检测,

而“深海卫士-3”却能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72小时以上,曾在2023年“深海勘探者号”深潜器失联事件中,持续48小时不间断传输定位信号,最终协助救援团队成功打捞。

同时,它还具备5万高斯电磁脉冲防护能力。上次基地遭遇百年一遇的太阳风暴时,全舰所有电子设备集体瘫痪,连主控系统的应急电源都陷入休眠,监控屏幕一片漆黑,操作台前的工程师们急得满头大汗。

唯独这台通讯器还能持续向地面站传输深海环境数据,每30秒更新一次水温、盐度和水压信息,成为当时唯一的“信息通道”。

地面团队正是依靠这些实时数据,精准判断出基地能源系统的受损程度,制定出“先修复应急供氧,再重启核心电路”的救援方案,最终在风暴持续的12小时内恢复了基地基本功能。

可就是这么个“硬核装备”,日常使用时却总掉链子。平时用它查基地食堂今日菜单,加载进度条能在99%处卡死半小时,屏幕上的像素点像老电视机般闪烁,偶尔还会出现色彩失真,急得人想砸了屏幕;

就连接收简单的任务指令,都要反复刷新三四次才能完整显示,有时还会漏掉关键数据。

比如2024年3月的一次深海采样任务中,它就漏传了“采样点深度调整至3000米”的指令,导致采样器在2500米深度停留了2小时,

采集到的样本完全不符合研究需求,团队不得不重新安排一次采样任务,额外消耗了3万元的设备损耗和人力成本。

此刻,它却像揣了颗微缩太阳,屏幕散发的金红色光芒不仅照亮了陆衍之的脸颊,连角落原本灰暗的4G信号格都被染成了金红色,

跳动频率比监测仪上的心率曲线还鲜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每一次闪烁都在传递着未知的讯息。

光芒透过通讯器的散热孔,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烙印的旋转缓缓移动,像是在绘制某种神秘的轨迹,与基地实验室里培养的发光菌菇所散发的微光形成奇妙呼应。

陆衍之正咬着半块冷掉的-7型深海压缩饼干,麦麸的粗糙口感中混着淡淡的机油味——这是基地库存里保质期最长的物资批次,采用冻干技术封装,能在常温下存放5年以上,

专供超过90天的深海长期任务使用。它的营养密度极高,一块100克的饼干就能提供成年人一天所需的1800千卡热量和60克蛋白质,

相当于3个鸡蛋加2碗米饭的营养总和,但口感实在难以恭维,硬度堪比训练用的橡胶弹,嚼起来能硌得牙床发酸,每次食用都需要搭配温水慢慢软化,基地里不少人都戏称它“深海磨牙砖”。

他刚费力嚼到第三口,试图用唾液软化饼干渣时,脑海中突然闯入一道温和却陌生的意念。

那股突如其来的“存在感”带着强烈的穿透力,吓得他差点没把饼干渣呛进气管,

剧烈的咳嗽让他眼角泛起泪花。耳后贴着的神经监测贴被剧烈的脑电波波动触发,原本平稳的绿色指示灯瞬间跳成红灯,发出“嘀——”

的微弱警报声,在安静的指挥室里格外刺耳,引得旁边正在记录数据的监测员抬头看了一眼,手里的记录笔都顿了一下。

“文明的火种,你是否愿意,成为‘逆流方舟’的第一位……人类领航员?”

领航员?

去二叠纪末期?

陆衍之的脑子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基地地质数据库里的三维模型瞬间在脑海中展开。

他太清楚二叠纪末期意味着什么——

那不是影视剧中充满恐龙、蕨类森林的奇幻史前时代,而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惨烈的“生命大扫除”,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地球生命的末日审判”。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其破坏力远超恐龙灭绝的白垩纪事件:96%的海洋生物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变成了岩层中的化石标本。

其中包括曾经遍布全球浅海、存活了3亿年的三叶虫,这种甲壳生物见证了地球多次生态变迁,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奥陶纪的生物灭绝,却在这场灾难中彻底灭绝,

如今只能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展柜中看到它们保存完好的化石;还有体长可达5米、堪称当时海洋霸主的盾皮鱼,它们锋利的颌骨能轻易咬碎岩石,

连坚硬的贝类外壳都能瞬间咬开,却没能扛住海洋环境的剧变,其化石在二叠纪晚期的地层中戛然而止,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

最后一批盾皮鱼化石集中出现在今南非卡鲁盆地,化石周围的岩层中检测出高浓度的硫化氢,证明它们很可能死于海洋缺氧和有毒气体污染。

更严重的是,构建海洋生态基础的珊瑚礁系统,被急剧酸化的海水溶成了粉末。原本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群,是无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场,却在短时间内变成了海底的“白骨堆”,整个海洋食物链从底层开始崩塌。

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小型鱼类失去食物来源,进而导致大型掠食者饿死,海洋变成了一片死寂的“坟场”。

中国地质大学2022年的研究团队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当时的海洋沉积物里几乎没有生物扰动痕迹,证明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完全崩溃。

陆地上的景象同样惨烈。

占当时植被总量80%的石松纲植物,从高达30米的乔木到不足1米的低矮灌木,全族覆灭。

考古学家在南非的二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原本茂密的石松林变成了一片焦炭状的遗迹,连深埋地下的根系都被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侵蚀、腐烂,无法再萌发新芽。

原本郁郁葱葱的泛大陆,失去了植被的覆盖,变成了光秃秃的玄武岩地貌,放眼望去只有灰褐色的岩石和干涸的河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风沙掠过地表时,卷起的石块撞击声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声音”。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气候模拟显示,当时陆地上的植被消失导致地表反射率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干旱,形成了“无植被-干旱-更无植被”的恶性循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