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105章 寂灭之后的时空谜影

第105章 寂灭之后的时空谜影(1/2)

目录

光芒散尽的瞬间,太平洋上空那团盘踞数日、直径超过800公里的暗紫色漩涡,如同被无形橡皮擦精准抹去般彻底消失。

这一诡异的消散过程仅持续了0.3秒,快到超出人类视觉捕捉极限,却在全球气象监测网络中留下了长达数小时的“数据空白带”——

它曾裹挟着足以扭曲时空的能量,其能量强度经后期模拟测算,相当于每秒爆发50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这股力量让全球23颗在轨气象卫星连续72小时无法捕捉正常云层运动,卫星传回的画面要么是一片混沌的紫色波纹,要么直接陷入信号中断状态。

日本气象厅的向日葵-9号卫星,作为东亚地区最先进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搭载了分辨率达0.5公里的多通道成像仪和高精度微波探测器,曾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下,

从距离地球3.6万公里的轨道上,试图穿透漩涡边缘的暗紫色云层获取核心数据。当时,地面技术团队提前24小时调整了卫星的轨道参数,

将多通道成像仪的灵敏度调至最高档位,期望能捕捉到漩涡内部的气流变化与能量分布。然而,就在卫星探测信号距漩涡中心150公里处时,突然遭遇高强度电磁干扰,

信号瞬间中断,地面接收终端屏幕上仅留下一片扭曲的紫色杂波,杂波的频率波动范围达到了100-1000hz,远超常规大气干扰的频率区间。

技术人员在接下来的4小时内,尝试了重启通信系统、切换备用信号通道、调整卫星指向等37次操作,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漩涡消散后2小时,卫星才恢复正常通信功能。

更令人震惊的是,连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都能裸眼观测到其边缘流转的诡异暗物质光晕。

当时正在执行舱外维修任务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身着搭载了生命维持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的舱外航天服,在任务日志中详细记录:

那光晕像流动的墨汁,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暗紫色,会随漩涡旋转不时迸发出银色火花,火花的持续时间约0.1-0.3秒,亮度足以在航天服的面罩上形成短暂残影。

直视时甚至能感觉到视网膜轻微的刺痛,我们随身携带的辐射检测仪显示,当时的辐射强度达到了200微西弗\/小时,

是正常太空环境辐射强度的5倍,这种异常光辐射已超出我们已知的宇宙射线谱范围,现有理论无法解释其产生机制。

天空重新恢复成灰蒙的色调,但阳光穿透云层时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苍白。这并非普通的阴天景象,而是大气中悬浮的200万吨漩涡残留粒子造成的光学异常。

这些粒子主要由未知的硅酸盐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直径仅0.01微米,比人类头发丝直径(约50-100微米)的万分之一还小,却能折射70%的可见光,

其折射效率是普通大气气溶胶的8倍。普通大气气溶胶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工业排放等,折射效率通常在8-10%左右,而这些漩涡残留粒子的高折射性,直接导致了地表光照环境的剧烈变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部署在全球12个观测站点的气溶胶监测仪,包括位于南极科考站、亚马逊雨林观测点、青藏高原观测站等,同步显示事件发生后3天内,

全球地表紫外线辐射强度骤降40%。在澳大利亚悉尼,这种变化尤为明显:悉尼位于南纬33°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正午紫外线辐射强度较高,

居民日常出门需涂抹防晒霜。事件发生后,正午时分出门的居民发现皮肤不再有以往强烈的灼热感,

当地连锁超市的防晒霜销量单日下跌62%,其中SpF50+高倍数防晒霜的销量跌幅更是达到78%,超市货架上原本热销的高倍数防晒霜出现大量库存积压。

而在部分高纬度地区,如北纬69°的挪威特罗姆瑟市,甚至出现了正午时分宛如黄昏的诡异景象。特罗姆瑟市因纬度较高,冬季本就有极夜现象,但在事件发生时正值当地夏季,

正常情况下正午光照充足。

可当时,该市的街道在下午1点就亮起了路灯,当地气象部门监测到当时的地表光照强度仅为正常水平的19%,相当于正常情况下日落前1小时的光照强度。

居民拍摄的照片中,太阳像蒙着一层磨砂玻璃,只能透出微弱的橘色光芒,原本中午活跃的街头商铺,如咖啡馆、

服装店等,因光线不足纷纷提前开启室内照明,部分户外露天餐厅甚至暂时停止营业。

海面上,原本因漩涡引力掀起的30米巨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30米的浪高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这样的巨浪足以摧毁沿海的小型建筑物。

随着巨浪消退,露出布满细碎泡沫的海面,这些泡沫由海浪剧烈撞击产生的微小气泡聚集而成,气泡直径大多在0.1-1毫米之间,

由于漩涡消散后海面风力减弱,这些气泡无法快速破裂,便在海面上堆积起来。

在夏威夷群岛的礁石旁,这些泡沫堆积形成了高达2米的白色泡沫墙,泡沫墙沿着礁石海岸线绵延约5公里。

海风拂过时,泡沫墙会散成细密的水雾,水雾中含有高浓度的海盐颗粒,带着淡淡的咸腥味,在礁石周围形成了一片临时的“雾区”,雾区的能见度最低时不足5米,

给当地的海上交通造成了极大影响,多艘渔船因能见度低被迫停港,原定的海上观光航线也临时取消。

海浪撞击礁石的轰鸣逐渐减弱为细碎的拍岸声,与之前能震碎岸边玻璃的巨响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巨浪撞击礁石时产生的噪音强度达到了120分贝,

相当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音水平,许多沿海居民家中的玻璃出现裂纹,部分老旧房屋的门窗框架甚至被震变形。夏威夷檀香山的沿海居民玛丽?科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形容:

就像一场持续了三天的暴风雨突然按下了静音键,前几天连窗户都不敢开,家里的宠物狗因为害怕噪音一直躲在沙发底下,现在却能坐在阳台喝茶,耳边只有轻柔的海浪声,这种反差太不真实了。

当地海洋监测站的数据显示,

海浪冲击力从峰值时的120千牛\/平方米,降至正常水平的8千牛\/平方米,120千牛\/平方米的冲击力意味着每平方米的礁石要承受相当于12吨重物的撞击力,

这也是导致沿岸防波堤出现多处裂缝和损毁的主要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