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107章 龙宫基地的死寂与应急启动

第107章 龙宫基地的死寂与应急启动(2/2)

目录

他甚至拔下带有金色接口的数据线重新连接——

那根数据线的保护层上还印着他的工号“LR-073”,是他2069年入职时领取的专属设备,四年来,这根数据线陪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接口处的金色镀层虽有磨损,

却从未出现过故障,可屏幕上的结果始终一致:

127个节点,全部失联,连最稳定的南极b-12节点也未能幸免——

南极b-12节点位于南极冰盖下的深海区域,受外界干扰最小,此前连续三年保持着99.9%的运行稳定性,曾被评为“年度最佳节点”。

紧接着,负责人员定位的技术员张悦低下头,齐肩的短发遮住了大半张脸,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

“指挥官……陆指挥官的生命信号……消失。”

她面前的生命体征监测仪是德国进口的“生命之盾9”型号,这套设备在全球120个国家的紧急救援机构中广泛使用,曾创下过在极端环境下持续监测生命体征72小时不中断的纪录。

屏幕上原本属于陆衍之的那条代表心率的绿色曲线,在漩涡消散的瞬间从每分钟72次(陆衍之长期坚持体能训练,心率比常人低5-8次\/分钟,属于优秀水平)直线下降,

最终变成了一条平直的横线,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从120\/80hg的正常范围降至0)、脑电波(a波、β波完全消失,只剩下代表脑死亡的平直波段)、呼吸频率(从每分钟18次降至0)等所有指标全部归零。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基地内所有与陆衍之相关的生物识别数据,包括指纹库中他2058年录入的右手拇指指纹记录

(当时是为了通过基地最高权限认证,指纹采集精度达到了0.01毫米,能识别指纹上的细微纹路)、2060年更新的虹膜扫描档案(采用了近红外成像技术,记录了虹膜上256个独特特征点)、

甚至保存在-196c液氮罐中的dNA样本(2062年体检时留存,当时按照最高标准封装在特制的石英管中,理论上可保存百年以上),都在同一时刻失去了活性——

dNA样本在低温保存箱中直接碎裂成直径不足1毫米的冰晶颗粒,通过显微镜能看到冰晶颗粒中原本完整的dNA链已断裂成碎片;

指纹记录在系统中变成乱码,屏幕上跳动的字符如同破碎的墓碑,无法被任何解码程序识别;

虹膜档案则直接从数据库中消失,只留下一个空白的文件占位符,仿佛被某种未知的时空力量从根源上“抹除”。

张悦颤抖着打开陆衍之的个人档案,照片上那个笑着比出“V”字手势的男人——

那是2065年太平洋A-01节点建成时拍摄的,当时陆衍之刚完成节点的最后调试,脸上还沾着些许灰尘,却难掩兴奋——

此刻看起来竟有些陌生,照片的边缘似乎在微微闪烁,像是随时会消失。

副官周凯深吸一口气,胸腔因用力吸气而剧烈起伏,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肺部传来的刺痛感——

昨天基地组织的应急体能训练中,他在进行负重跑时不小心拉伤了肋间肌肉,医生叮嘱他要休息3天,可现在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他走到中央控制台前,深绿色的军装外套上还沾着基地走廊的灰尘——

基地走廊每天会进行两次自动清扫,灰尘主要来自人员进出时携带的少量海床沉积物,此刻这些灰尘在灯光下格外明显。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苍白的脸,最终落在那个镶嵌在黑色合金面板中的红色按钮上——这个标注着“紧急指挥权交接”的按钮,

自2070年基地建成以来从未被使用过,按钮周围的透明塑料保护膜甚至还泛着崭新的光泽,边角处还能看到出厂时的密封标签痕迹,标签上的生产日期“2070.03.15”清晰可见。

他的手指悬停了1秒,指尖能感受到按钮表面细微的凹凸纹路——

这是为了防止误触设计的防滑纹路,随即用力按下,按钮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如同打破了某种无形的屏障。

控制台上方的应急灯开始闪烁红光,每秒钟闪烁3次的频率符合国际应急标准(ISo7240-10),这种闪烁频率能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人员注意,同时避免视觉疲劳。

红色的光在每个人脸上流动,像是在描绘一幅绝望的肖像,原本冰冷的空气似乎也被染上了血色。

“启动应急协议‘寂灭之后’。”

周凯的声音努力维持着稳定,但在说到“陆指挥官”时,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暴露了内心的波澜——

他和陆衍之是军校同学,20年前曾一起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当时他们驾驶的护卫舰遭遇了海盗袭击,两人背靠背作战,最终成功击退海盗,

从那时起,他们就约定要一起见证人类战胜所有危机的那天,包括这次的时空裂隙侵蚀。“所有单位,检查自身状态,评估损失。

工程组,立刻排查基地能源系统,确保核反应堆稳定运行——尤其是冷却回路的压力,必须控制在15pa以内(基地核反应堆采用的是第三代压水堆技术,

冷却回路压力超过18pa就会触发自动停堆程序,一旦停堆,基地将失去主要能源供应);

通讯组,尝试用长波、短波、量子通讯三种方式,与全球各地的12个分基地建立联系,重点联系北极圈的‘极光站’(该站配备了全球最大功率的长波发射器,

能穿透1000米厚的冰层与深海)和澳大利亚的‘沙漠之眼’(位于沙漠腹地,受电磁干扰最小,是全球通讯的备用枢纽);

医疗组,全力维持路屿技术官及其他5名昏迷人员的生命体征,他们的静脉输液速度要严格控制在每分钟40滴(根据医疗规范,这个速度能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同时,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他的命令通过基地内部通讯系统传送到每个角落,扬声器里还残留着轻微的电流杂音,这是通讯系统受到时空干扰后的后遗症。

他手腕上佩戴的“深海守护者”通讯器(采用蓝宝石屏幕,硬度达到9h,能抵御日常刮擦,防水深度达100米,即便是在基地进水的极端情况下也能正常使用)实时刷新着基地状态:

目前还能正常运转的设备仅剩下67%,其中关键的深海探测系统(包括32台深海机器人和16套声呐监测仪)完全瘫痪——

这些深海机器人原本负责定期维护深海节点,配备了机械臂和高清摄像头,现在却失去了所有信号;

时空坐标校准仪显示“硬件丢失”——

该设备的核心部件是从月球带回的氦-3晶体,氦-3是理想的核聚变燃料,同时具有稳定时空的特性,此刻却不知去向,连设备的外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基地内部的恒温系统也出现了3处故障,b区走廊的温度已降至18c,比正常标准(23c±2c)低了5c,值班护士已经开始给昏迷人员加盖额外的羊毛毯——

这些羊毛毯是基地特意从新西兰采购的,保暖性极佳,原本是为应对极地考察任务准备的,现在却成了维持生命的关键。

周凯捏紧了通讯器,指腹传来冰冷的触感,他抬头望向控制台上方的大屏幕,那里还残留着陆衍之最后一次作战会议的画面——

画面中,陆衍之正在讲解节点应急启动方案,手势坚定,眼神充满信心。

他知道,从按下那个红色按钮开始,

他们这些“留守者”,成了人类文明在这场时空浩劫中最后的希望,

就像深海中独自发光的安康鱼,在无边的黑暗里守护着微弱的火种。

而这片

米深的海床之下,

这座寂静的“龙宫”基地,也成了人类对抗未知命运的最后战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