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 > 第113章 跨越深海与意识的未知挑战

第113章 跨越深海与意识的未知挑战(2/2)

目录

“这种脑波状态在人类历史上从未被记录过,”

神经科学家王敏博士拿着打印出来的脑波图谱,向团队成员解释道,“我们查阅了全球神经科学数据库——

包括哈佛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存档数据,甚至对比了原始人类化石的脑结构模拟数据,都没有找到相似的案例。

它更像是一些原始生物(如海绵、水母等无脊椎动物)在休眠时的脑波特征,这表明路屿的大脑可能正处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特殊状态——

既不是正常的昏迷,也不是睡眠,更像是意识被‘剥离’到了另一个维度。”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种特殊的脑波状态下,路屿不再像之前那样出现模糊的梦呓现象(前期昏迷时曾反复念叨“黑色通道”“发光触手”等词语),

但监测设备却捕捉到了一种极其微弱的、与他脑波同步的能量辐射。

科研人员通过特制的能量探测器(灵敏度达10^-15瓦\/平方厘米)发现,这种辐射的强度非常低,仅为普通手机信号强度的万分之一

(普通手机信号强度约为10^-11瓦\/平方厘米),但它的属性却完全未知——既不属于电磁波(无法被金属屏蔽),也不属于声波(在真空中依然能被探测到)。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辐射的特性,科研团队在路屿的病床周围布置了两组实验设备:

一组是高精度原子钟(误差率仅为1秒\/300万年),另一组是激光干涉仪(可检测0.1纳米级的长度变化)。

实验结果让在场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感到震惊:

在辐射范围内,原子钟的走时出现了微小的偏差——

每天比正常情况慢0.3毫秒;原本直线传播的激光束也发生了极其细微的弯曲,弯曲幅度约为0.5角秒(相当于从10公里外看一根头发丝的偏移)。

“根据现有的物理学理论,只有在极强的引力场(如黑洞附近)或高速运动的物体(接近光速)周围才会出现时空曲率的变化,”

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30年的张启明教授在仔细分析了监测数据后,表情严肃地推测,

“而路屿身上发出的这种微弱辐射竟然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这完全超出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现有框架。

他的意识……

可能真的卡在了某个时间缝隙里,从这种与脑波同步的能量辐射以及它对时空曲率的影响来看,路屿很可能成为了一个活体的‘锚点’,连接着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某个未知的时空维度;

或者……他本身就成了一扇微微开启的‘门’,未知的能量和信息可能正通过他在两个世界之间传递。”

这个推测让在场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感到不寒而栗。

如果张教授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路屿的存在就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未知风险——

未知的生物或能量可能会通过这扇“门”进入现实世界,而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预测其影响:若是有害微生物,可能引发全球性的新型传染病;

若是高能量物质,甚至可能引发局部的时空紊乱,导致周边区域的物理规则失效。

科研团队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由基地负责人主持,12名核心专家参与,讨论如何进一步研究路屿的状况(包括是否启用侵入式脑电监测、是否尝试药物诱导意识恢复等),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建立隔离区、研发辐射屏蔽设备等),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最终形成了17项初步行动计划。

就在科研基地全力应对深海深渊的异动和路屿的异常状况,整个团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时,全球各地开始零星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怪事。

这些怪事的出现时间集中在“海影”号发现神秘回声后的48小时内,且地理范围多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沿海区域,这让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最先报告怪事的是几艘在太平洋海域作业的远洋渔船。

其中一艘名为“远洋一号”的中国籍渔船,当时正位于北纬10°、东经142°附近海域(距离深海节点约800公里)作业。

船长李建国今年58岁,有着30多年的航海和捕鱼经验,曾多次参与远洋捕鱼任务,见过无数海洋奇景,但这次的经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那天天气很好,海面平静得像镜子,”

李建国在接受基地科研人员远程采访时,手指还在微微颤抖,

“我们像往常一样撒下拖网,渔网沉到200米深度时,船身明显感觉到了拉力——比平时捕到500公斤鱼群的拉力还要大,当时船员们都欢呼起来,以为遇到了‘鱼汛’。

但当我们用绞车费劲力气把渔网拉上来后,所有人都傻眼了:

网里的鱼根本不是我们常见的金枪鱼、鳕鱼,而是一种形态极其古怪的生物。

它们的身体呈现出半透明的凝胶状,大概有成年人拳头大小,没有明显的眼睛和嘴巴,身体表面长着10-15根细长的触手,

触手上还有微小的发光点,在阳光下会发出微弱的蓝光,看起来就像是来自史前时代的深海生物。”

更奇怪的是,这些“怪鱼”在被捕获后,仅仅过了3-5分钟就开始迅速腐烂:

先是身体表面的凝胶状物质变得浑浊,然后开始溶解,散发出刺鼻的硫磺味——

这种味道类似火山喷发时的气味,浓度极高,即使船员们戴上了防毒面具(过滤等级为p100),也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酸味。

“我们想把这些鱼样本保存起来,”

李建国说,

“特意拿出了船上的冷藏箱,把温度调到-20c,但根本没用——

它们在冷藏箱里腐烂得更快,不到10分钟就变成了一滩黏糊糊的绿色液体,还把冷藏箱的内壁腐蚀出了细小的孔洞。”

除了“远洋一号”,还有三艘渔船(分别来自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也在同一海域(北纬8°-12°,东经140°-145°)捕获到了类似的古怪鱼类,它们的形态、发光特征和腐烂速度都基本一致,

这让渔民们都感到非常恐慌,纷纷提前结束捕鱼作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港口,部分船员甚至出现了应激反应,需要心理医生介入疏导。

接着,几个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沿海城市和岛屿也陆续报告了奇怪的现象。

在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当地时间晚上9点左右,居民们突然发现海面上出现了短暂、诡异的极光般现象。

这种现象与常见的北极光(由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撞击地球磁场产生)或南极光不同,它并非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天空中,

而是紧贴着海面,颜色也并非常见的绿色或粉色,而是由幽蓝与暗红两种颜色交织而成——

幽蓝色的光芒较为明亮,呈丝状飘动;

暗红色的光芒则较为暗淡,像雾气一样在海面蔓延,两种颜色的光芒不断闪烁、流动,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却又诡异的画面,仿佛海面下有某种力量在“操控”光线。

这种现象每次出现的时间都很短,通常只有10-20分钟,然后就会突然消失,没有任何预兆。

当地的天文爱好者马克?威尔逊是第一个发现并记录这一现象的人,他有着15年的天文观测经验,曾多次前往北极拍摄极光。

“我当时正在海边拍摄星空,突然看到海面开始发光,”

马克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

“一开始我以为是船灯或灯塔的光,但很快发现不对——那光芒是从海水里透出来的,而且颜色非常奇怪。

我立刻用长焦相机(镜头焦距200,感光度ISo800)记录下了这一景象,前后拍了37张照片。

更奇怪的是,在光芒出现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

当时气温原本是22c,不到5分钟就降到了15c,皮肤上还有一种类似静电的刺痛感,手机信号也出现了短暂的中断。”

截至目前,黄金海岸已出现过4次这种海上极光,每次出现的位置都在同一区域(南纬28°,东经153°),且都发生在夜间9点至11点之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