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针承旧韵,筑梦新坊(1/2)
文旅展结束后的周一清晨,苏辰的书包挂绳上坠着枚铜质徽章——“非遗小传承人”六个字刻得力道十足,边缘绕着圈极小的向日葵纹样,是顾?盯着银匠铺做了三天的成品,背面还錾着苏辰的名字,挂绳选了不磨脖子的藏蓝色棉绳。他刚跨进教室门,同桌林晓就举着发烫的手机扑过来:“苏辰!你火了!#非遗小传承人苏辰#冲同城热搜第三了,评论都刷爆了!”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苏辰脸上,是他在文旅展发言的片段:站在三米宽的向日葵挂毯前,攥着画满小太阳涂鸦的发言卡,念到“念念的星星向日葵”时,特意侧身让镜头对准挂毯中心——那片花瓣上的星星纹歪歪扭扭,却是全场最亮的焦点。评论区里,玩家的应援刷成金色海洋,更扎眼的是家长留言:“我家娃吵着要学苏绣,说要做‘辰辰同款传承人’”“求开放亲子体验课,想带孩子摸摸老绣线的温度”“玄州一中家长报到,支持把非遗搬进课堂”。
苏辰的耳尖红得能滴出血,指尖却无意识攥紧了书包上的铜徽章,边缘硌得手心发紧——不是怕被围观,是突然想起答应念念的事:“等上了热搜,就把截图打印出来,贴满庇护所活动室的墙”。他慌忙把手机往同桌怀里塞,刚要开口借打印机,班主任抱着个鼓囊囊的牛皮信封走进来,信封上的校徽压得整整齐齐:“苏辰,这是全市十八所中小学的邀请函,都请你去做非遗分享讲座。”最上面一封烫金信封格外显眼,是玄州城第一中学的,落款处是校长的亲笔签名。
同一时间,向阳工坊的酸枣木门被推得“吱呀”响,曼妮抱着计算器坐在收银台后,手指按得飞快,屏幕上的数字还在往上涨:“晚晚姐,一上午三十七个体验课预约,八个学校要定制非遗校本课程,连邻市的文化馆都来电话了!”她指着堆到窗台的快递盒,“这些是玩家寄的‘传承礼’,有苏州老绣娘的真丝线,有刻着缠枝莲的红木绣绷,还有个阿姨寄了她奶奶的针插,里面还留着半根民国绣线。”
苏晚正用棉纸小心翼翼包着那只旧针插——梨木底座磨得发亮,上面嵌着颗掉了漆的铜钉,孔雀蓝绣线脆生生的,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光泽。旁边摆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寄针插的玩家发来的:穿蓝布衫的姑娘坐在织布机前,手里捏着和针插同款的绣线。“晚晚,”张姐举着张手绘图纸走进来,手腕上的新护腕绣着“传承”二字,针脚比苏晚的还匀,是学员小桃连夜绣的,“我和几个姐妹合计着,在工坊隔个‘老物件展示角’,把这些玩家捐的宝贝摆出来,让来体验的人知道,苏绣的针脚里,藏着几代人的温度。”
张姐的声音突然低下去,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织布机图案:“我联系上老街坊王奶奶,她家里有台民国的老织布机,说要捐给我们——那是她陪嫁的物件,当年靠这台机子养活了全家。可……”她往工坊门口瞥了眼,一台缠着麻绳的老织布机正卡在门框处,宽出半尺进不来,“机子太大,咱们现在的地方连转身都难,新订的五十个绣绷堆在走廊,学员们练活都得侧着身走。”
苏晚的心猛地一跳——她早被“挤”得发愁:二十个学员的绣架挨得密不透风,体验课只能在院角搭临时帐篷,上周下雨,绣线被淋得发潮,心疼得她半夜起来烘线。顾?昨天陪她跑了三家场地,不是租金贵到离谱,就是位置偏得连公交都到不了。“我正想跟你说扩建的事,”苏晚走到窗边,看着院角蜷着的织布机,“顾?说,想找个能容下老机子、能开体验课的地方,做成‘非遗体验基地’,可合适的场地太难找。”
话音刚落,顾?的黑色轿车就停在门口,陈默抱着个红绸封的文件袋跟在后面,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有好消息,”顾?把文件袋塞进苏晚手里,指尖带着外面的凉意,“文旅局特批了城西老纺织厂的闲置厂房,市中心位置,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带两百平的院子,租金全免,我们只负责修缮。”苏晚掀开红绸,玄州城文旅局的鲜红印章盖在文件首页,早悄悄在筹备。
苏晚翻到平面图,眼睛亮得像星星:宽敞的生产车间能摆下三十个绣架,带阳台的办公室刚好做接待室,两百平的院子画着向日葵花圃的标注——是顾?特意加的。“唯一的坎,”顾?指着图纸上的产权分割线,“厂房产权分两块,文旅局占七成,剩下三成属于私人业主,对方想拆了建商品房,已经跟文旅局磨了半个月。”
“私人业主是赵宏远!”曼妮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扫码枪都被震得跳了跳,“就是偷记账本的文创店老板他表哥,做房地产的!”陈默立刻补充:“他上周就派工地的人去老纺织厂拍照,玩家‘护城小兵001’的监控截图都发来了——他知道我们要抢场地,故意抬价压我们,还放话‘要是向阳工坊敢抢,就别想在玄州城立足’。”张姐攥着护腕的手青筋凸起,却刻意挺直腰板,站到苏晚身边:“我们好不容易熬到现在,绝不能让他毁了大家的心血。”
苏晚反手握住张姐的手,指腹抚过她护腕上的“传承”二字——针脚扎实,像张姐的性子。“别慌,”她的声音稳得像定海神针,“我们有文旅局的支持,有玩家的助力,还有这么多等着上体验课的孩子,理在我们这边。”她转向顾?,眼神里是并肩作战的信任:“需要准备什么?产权证明、修缮方案,还是……”
“一场‘非遗价值论证会’,三天后开,”顾?翻开随身的笔记本,上面的计划列得密密麻麻,“评审团有文旅局、规划局的人,还有市民代表。我们要证明,把厂房做成非遗基地,比建商品房的社会价值大百倍。”他顿了顿,拿出手机晃了晃,“省非遗协会的专家我已经联系好了,李姐也答应带老绣娘来做技术支撑,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工坊瞬间变成“作战指挥部”:苏晚带着李姐整理“传承档案”,文件夹封面是学员们手拉手的合影,里面既有老绣娘的技法笔记,也有学员从“抖针”到“成绣”的对比照;张姐领着几个学员去老纺织厂拍素材,相机里存下旧机器的齿轮、墙上“自力更生”的红标语,还有阳光透过厂房天窗洒下的光柱;曼妮在“向阳小镇”开了直播,标题就叫“筑梦新坊,邀你助力”,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厂房改造征集令。
苏辰放学冲进工坊时,直播在线人数已经破了十万。屏幕上的改造方案刷成了花:玩家“小太阳”设计了“老机新用区”,把织布机改成互动体验台;“护城小兵001”提了“虚实联动”——玩家在游戏里设计的纹样,能通过全息投影投到厂房墙面上;还有人画了“向日葵迷宫”,说要在院子里种满油葵,让孩子们在花海里学绣活。曼妮举着手机冲他喊:“辰辰,玩家都在等你出主意呢!”
“辰辰哥哥!”“护城小兵001”的头像顶着金色皇冠跳动,“我们玩家组了‘非遗宣传队’,把老纺织厂的历史做成了h5,里面有张‘时光对比图’——民国纺织女工、现在的绣娘学员、未来的小传承人,转发量已经破五十万了!”她顿了顿,发来个文件,“这是我们联系的媒体名单,明天一早就去厂房拍纪录片,保证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故事!”弹幕瞬间被“向阳同心,守护非遗”的口号刷屏,金色的虚拟向日葵在屏幕上开得热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