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共同话题与亲情深化(2/2)
她特别注意那些评论文章,关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技巧的讨论。她需要找到一些能与她灌输给阿爸的理念相呼应的“权威”佐证。
“郑银珠同学,你也对评论文章感兴趣吗?”一个温和的女声在旁边响起。
银珠抬头,是文学社的社长,高三的学姐崔茉莉,以博学和文笔好在学校小有名气。
“是的,崔学姐,”银珠礼貌地回答,晃了晃手中的杂志,“想学习一下不同的写作视角和技巧。”
崔茉莉笑了笑,带着点前辈的优越感:“这些评论文章有时候会比较晦涩,需要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才能看懂。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来问我。”
(穿越者意识:)“典型的优等生心态。不过,正好可以利用一下。”(原身银珠感受:)“李学长人好像挺好的……”)
银珠确实有几个关于这个时代特定批评术语的问题,她顺势请教了崔茉莉。崔茉莉很乐意解答,侃侃而谈。
交谈中,银珠状似无意地提到:“我觉得有时候,故事开头如果能快速抓住读者眼球,设置一个悬念,可能会更容易吸引人读下去,就像有些评论里提到的‘叙事动力’……”
崔茉莉有些惊讶地看了银珠一眼,点点头:“你这个想法很新颖,也很有见地。确实,现在有些年轻作家开始在尝试更注重节奏的写法了,不过主流评论界似乎还不太认可……”她指了指杂志上的一篇评论,“你看这篇,就在批判某种‘过度追求情节刺激性而忽视文学性’的倾向。”
(银珠内心:)“看来‘网文精髓’在这里确实算超前,需要更巧妙地包装。崔学姐这里倒是个不错的‘信息中转站’。”
“谢谢学姐指点,我明白了。”银珠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心里却记下了哪些观点可以谨慎地、通过“听说”、“杂志上提到”等方式传递给阿爸,哪些则需要暂时隐藏。
离开文学社时,银珠借走了几本载有相关评论的杂志。她打算下次“编辑部”活动时,将这些“理论依据”分享给阿爸,让她的建议显得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深化他们共同的“事业”。
【场景转换:郑家,数日后】
在银珠的持续“灌输”和“权威杂志”的佐证下,郑汉采的写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修改后的那篇关于老街书店老人的文章,不仅顺利被原本的报纸专栏采用,还因为其“情节更紧凑,人物形象更鲜明,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而收到了编辑的特别好评,稿费也略有上浮。
这天,郑汉采兴冲冲地拿着刊登的文章和稿费回到家里,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银珠!你看!”他甚至没顾得上换鞋,就将报纸递到刚刚放学回家的银珠面前,“编辑说这篇反响很好!还有读者来信到报社询问作者呢!”
银珠接过报纸,看着铅印的“郑汉采”三个字,以及文章开头那段经过她建议修改后、更具画面感和悬念的段落,由衷地笑了:(原身银珠感受:)“阿爸真厉害!”(穿越者意识:)“策略成功。阿爸的自信和家庭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
晚饭时,郑汉采难得地在饭桌上主动提起了自己的写作,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下一期专栏,我打算写一个关于传统手艺人的故事,切入点我已经想好了,就从他的作品被外国人高价求购,但他却面临无人继承技艺的困境开始……”他甚至还引用了银珠从学校杂志上看来的一个术语,“这叫……嗯,设置‘内在冲突’与‘外在肯定’的对比。”
朴贞子默默听着,没有像以前那样泼冷水,只是扒拉着碗里的饭。她注意到丈夫谈起写作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提到稿费时那不经意的语气。
(朴贞子内心:)“看来……写这些东西,还真能赚到点钱,而且让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明元看着阿爸意气风发的样子,又看看嘴角含笑的银珠,突然说:“阿爸,银珠怒那,你们真厉害!我以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做有学问、能赚钱的人!”
金珠重重地把筷子拍在桌上,发出刺耳的响声,狠狠地瞪了明元一眼,却罕见地没有立刻开口讽刺。她只是用冰冷的目光扫过阿爸和银珠,那眼神里除了嫉妒,更多了一层算计和……等待时机的阴冷。
(金珠内心:)“笑吧,趁现在尽情笑吧!等惠美森有那边的计划成功了,我看你们还笑不笑得出来!郑银珠,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晚饭后,银珠和郑汉采自然而然地又走进了里屋。这次,他们讨论的不再是单篇文章的修改,而是开始构思一个更宏大的、可能连载的故事框架。昏黄的灯光下,父女俩头碰着头,低声交谈,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与窗外渐起的秋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原身银珠感受:)“这种感觉……就是被家人理解、支持和需要的感觉吗?真好。好像连这个曾经冰冷的家,都变得温暖了一点。”(穿越者意识:)“情感纽带与利益共同体双重加固。这是对抗未来风浪的重要基石。不过,金珠那边的暗流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