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家教初尝试,薪火相传路(2/2)
银珠平和的态度打消了秀彬的紧张。秀彬想了想,指着化学书上的“化学平衡”部分:“这里,特别是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我总是判断不好移动方向。”
“好,那我们今天就攻克它。”银珠拿出自己准备的笔记,“我们先不急着做题,先把原理本身像故事一样理解透……”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银珠并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她先是耐心倾听秀彬对化学平衡存在的困惑点,然后她用生动的比喻(比如一个“懒洋洋”的平衡系统如何应对外界“打扰”),将抽象的勒夏特列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接着,她引导秀彬自己总结判断平衡移动的“三步法”,再辅以典型的例题进行巩固。在讲解过程中,她不时穿插一些生活中或医学中的相关例子,比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血红蛋白与氧气的可逆结合,让秀彬感受到化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命息息相关。
“哇,欧尼,你讲得比我们老师还清楚!”做完几道练习题后,秀彬忍不住感叹,脸上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笑容,“我以前老是靠死记硬背,现在好像有点开窍了!”
“关键是理解了原理,然后通过练习熟练应用。”银珠鼓励道,“你本身基础不差,只是需要有人帮你把知识点串起来,找到规律。”
试讲结束,银珠和秀彬走出房间。李教授正坐在客厅看书,见她们出来,迎上前问道:“怎么样,秀彬?”
“妈妈,银珠欧尼讲得特别好!我好像有点明白化学平衡了!”秀彬的语气带着明显的兴奋。
李教授仔细观察女儿的神情,那是一种真正被点燃兴趣和获得解惑后的光彩,而非敷衍。她满意地点点头,转向银珠:“银珠同学,辛苦你了。看来秀彬很认可你。我们谈谈具体的安排和薪酬吧?”
最终,双方商定,银珠每周六下午来辅导两个小时,主要针对生物和化学,可根据秀彬的需要适当调整重点。薪酬方面,李教授给出的时薪相当优厚,远超银珠高中时辅导志浩的标准,也体现了对银珠医学院学生身份的认可。
离开李家,走在傍晚的街道上,银珠心情舒畅。这次家教的“初尝试”不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额外收入,更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证明。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初步信任。
然而,生活的节奏总是交织并行。家教事宜刚刚落定,另一件关乎她长远规划的事情也有了进展。
几天后,银珠收到了来自《文学思想》杂志社的信件。她拆开一看,是上一期发表的短篇小说的稿费汇款单,金额虽然不算巨大,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随汇款单附上的还有编辑的一封简短手写信:
“郑银珠作者:惠寄的大作《雨后的窗》已刊发,读者反响良好。作品情感细腻,视角独特,展现了良好的文学潜力。期待您的后续来稿。另,杂志社近期拟筹划一期‘青年作家专辑’,欢迎您踊跃投稿。祝笔健!编辑:金成焕”
这封信让银珠备受鼓舞。从高中开始断断续续的投稿,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补充,更让她在文学表达上持续耕耘,锻炼了思维和文笔。编辑的认可和邀约,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晚上,银珠坐在书桌前,将稿费汇款单小心收好,然后铺开稿纸。她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素材:校园里刻苦攻读的学子,医院见习时看到的生死瞬间,阿爸伏案写作的背影,甚至与欧妈朴贞子之间微妙紧张的关系……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
她思考着“青年作家专辑”这个主题。什么样的故事能代表她这一代人的思考和困惑?或许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或许是关于传统与变革的碰撞,或许是关于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寻找自我的定位。
她想起不久前与法学院学长成相宇那次关于“正义与救赎”的短暂交流。虽然交谈不长,但对方沉稳的气质和对法律的见解给她留下了印象。或许可以构思一个与医学、法律伦理相关的故事,探讨在规则与人情、理想与代价之间的抉择。
银珠提笔,在稿纸顶端写下几个可能的标题,又划掉,再写下新的。写作对她而言,不仅是赚取稿费的途径,更是一种内心的梳理和表达。她沉浸在构思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夜色渐渐深沉。
与此同时,电话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银珠起身去接听。
“喂,银珠啊,是我。”电话那头传来父亲郑汉采的声音,听起来心情不错,但背景音里似乎隐约有欧妈朴贞子提高嗓门说话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种焦躁的语气银珠很熟悉。
“阿爸,怎么了?家里没事吧?”银珠敏感地问道。
“没事没事,”郑汉采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似乎走到了安静处,“就是你欧妈,她……唉,也不知道听谁说的,又念叨起钱的事情。好像是她一个朋友家买了什么股票赚了点钱,她就觉得我把稿费存银行太亏了,念叨着要拿出来做点什么投资。”
银珠心里一沉,母亲这种跟风和无规划的冲动,正是最令人担心的。她稳住情绪,问道:“那阿爸您怎么想的?”
“我?”郑汉采语气坚定起来,“我当然不同意。我虽然前面和你看了很多股票方面的书,但还是不精通,还是写我的东西踏实。我跟她说,银珠之前也提醒过,要稳健一点。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觉得我胆小……”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无奈,“银珠啊,你上次说的那个……‘压舱石’的想法,我仔细想了想,是很有道理。就是具体该怎么弄,阿爸这脑子实在转不过来。”
听到父亲将自己的话听了进去,并且顶住了母亲的压力,银珠感到一丝欣慰。她知道,这是进一步沟通的好时机。
“阿爸,您能这么想太好了。”银珠的声音带着鼓励,“具体的操作,我们可以慢慢了解。重要的是有这个意识,不要被短期的波动或者别人的言论影响。就像您写作,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总被市场风向左右,对吗?”
“对!就是这么个理儿!”郑汉采仿佛找到了知音,“还是我们银珠看得明白。那你先忙你的,家里的事有我,你别担心。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内,阿爸也是。您写作别太累。”
挂了电话,银珠走回书桌旁,看着写满字迹的稿纸和旁边厚厚的医学书,心中感慨万千。她的生活,就像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学业是激昂的主旋律,翻译,家教和写作是灵动的副旋律,投资理财是沉稳的低音部,而远方家庭的琐碎与牵绊,则是时而和谐时而突兀的伴奏音。
她需要同时驾驭这多个声部,让它们和谐共鸣,推动她的人生之舟稳步前行。家教的成功开端,稿费的鼓励,父亲的信任,都像是乐章中一个个积极的音符,给予她继续乘风破浪的力量。
而她也深知,未来的乐章,注定还有更复杂的变奏和更高潮的章节等待她去谱写。她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目光更加坚定。无论是眼前的学业、兼职,还是长远的财富积累、家庭关系,她都将以超越年龄的理性和坚韧,一步步去应对,去开拓。
(第八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