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比忠孝更重要的事情(2/2)
他顿了顿,语气铿锵有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行事但求无愧于心!”
“我等习武之人,更当时刻谨记:不欺压良善,不滥杀无辜!此乃立身之本。”
“至于血脉出身?契丹人难道就个个是恶人?宋人就人人皆良善?此乃无稽之谈!”
这番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敲在乔峰心头!
他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体内还有一半汉人血脉,这个时代确实多以父系定族属。
但岳再兴的剖析,让他豁然开朗。
自己的母亲是宋人!
这份血脉的联系,让他与这片土地、与汉人并非完全割裂!
这个认知,让他的心境大为改善。
见乔峰神色松动,岳再兴主动提议:“乔兄,段兄,阿朱姑娘,语嫣,我们不妨去宋辽边境走走?”
乔峰虽不明其意,但感念岳再兴的开解,点头应允。
一行人便来到了两国交界的敏感地带。
他们在边境停留了数日。
亲眼目睹契丹骑兵掳掠宋人村庄的惨状,也见到宋军小队袭击契丹牧民营地的暴行。
每一次,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救下无辜的百姓。
可惜,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今日救下的,明日又会有新的受害者。
看着满目疮痍和百姓的悲泣,岳再兴沉声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天下,最苦的永远是这些底层的无辜百姓。”
“乔兄是契丹人如何?他救下的宋人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他是宋人又如何?他救下的契丹牧民同样对他感激涕零!”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只认善恶,不分胡汉!”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彻底点醒了乔峰!
他悲剧的根源,在于身份认同的崩塌。
作为契丹人,他过去带领宋人抵抗契丹军队,在大辽眼中是为“不忠”;他的亲生父母惨死于汪剑通等人之手,他却为汪剑通打理丐帮多年,在传统孝道观看来是为“不孝”。
这种“不忠不孝”的枷锁,使他无法为自己过去的英雄行为找到价值支撑,几乎否定了他整个人生意义。
若非他意志坚韧,早已自绝。
后来阿朱成为他黑暗中的光,塞外牧马的愿景支撑着他,可惜阿朱又死于他手........
悲剧由此注定。
岳再兴眼下便是要用最朴素的道理——“百姓为大”,为他砸碎这沉重的枷锁,重新构建他的价值观!
守护无辜百姓,超越胡汉之分,这才是他乔峰存在的意义!
他不再需要纠结于忠孝的悖论,他找到了更高、更纯粹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