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53章 影视筹备:各忠犬各司其职

第253章 影视筹备:各忠犬各司其职(1/2)

目录

《绣娘的城》正式开机前一个月,手作公益的传承馆临时改造成了“影视筹备指挥部”——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拍摄日程表,角落的货架上堆满了蜀绣线、竹编材料和影视道具图纸,伙伴们各自拿着文件穿梭其间,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忙碌又有序”的气息。陈曦看着眼前的景象,笑着对身边的张总说:“您别看我们人不多,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各司其职,肯定能把筹备工作做好。”

周教授:文化总顾问,守好非遗“魂”

周教授的办公桌前,摊满了《唐代蜀绣技法考》《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古籍,他正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剧本里的非遗相关情节。作为电影的“文化总顾问”,他的核心任务是确保所有非遗元素“真实、准确、不跑偏”,从服饰纹样到技艺描述,都要符合历史背景和非遗传承的实际情况。

“你看这段剧情,写‘林绣用蜀绣针法绣出了宋代的缠枝莲纹样’,这就有问题。”周教授指着剧本,耐心地给编剧解释,“蜀绣在唐代以写实纹样为主,缠枝莲是宋代才流行的,我们得调整一下,改成唐代常见的‘宝相花’纹样,这样才符合历史逻辑。”

除了剧本审核,周教授还负责传承人培训——他给参与电影道具制作的蜀绣、竹编传承人,系统讲解唐代手工艺的风格特点,从绣线的配色到竹编的纹理,都做了详细的示范。“电影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有一点马虎,必须让观众看到最真实、最专业的非遗,这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承人的负责。”周教授说。

在他的严格把关下,电影里的每一件非遗道具、每一段技艺描述,都经得起专业推敲。编剧团队感慨:“有周教授在,我们就像有了‘文化指南针’,不用担心出现常识性错误,能更专注地打磨故事本身。”

林砚舟:执行总协调,稳住筹备“盘”

林砚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筹备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非遗道具的制作进度到剧组人员的对接清单,从拍摄场地的确认到衍生品的开发规划,每一项都标注着“责任人”和“截止时间”。作为“执行总协调”,他就像筹备工作的“定海神针”,确保各个环节高效衔接、不出纰漏。

为了保证蜀绣嫁衣能按时完工,他每天都会去传承工坊查看进度,还特意制定了“分阶段验收”制度:“嫁衣的领口、袖口、裙摆分三个阶段制作,每个阶段完成后我们都会验收,确保质量和进度都能达标,避免最后出现返工的情况。”

面对剧组提出的“临时增加10个竹编道具”的需求,他立刻联系赵村长,协调村里的传承人加班制作,同时调整物流方案,确保道具能按时送到拍摄地。“影视筹备最怕‘临时变动’,我们得提前做好预案,还要有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稳住整个筹备盘。”林砚舟说。

他还创新性地搭建了“筹备工作群”,将传承人、剧组人员、投资团队都拉进群里,实时同步进度、解决问题。“以前信息传递要经过好几层,容易出现偏差,现在大家在群里直接沟通,效率提高了不少。”张总的投资助理感慨道。

沈亦舟:资源总对接,拓宽传播“路”

沈亦舟的重点任务,是为电影“链接外部资源”,让《绣娘的城》不仅能拍好,还能“传得广、影响大”。他一边对接影视宣发资源,和全国各大影院谈“非遗主题放映场”的合作,一边联动自己的赛车、电竞人脉,策划“非遗+影视+跨界”的传播活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