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515章 日常记录10:见证事业稳步发展

第515章 日常记录10:见证事业稳步发展(1/2)

目录

深冬的“绿韵微光”被皑皑白雪覆盖,庭院里的幸福树挂满了冰凌,却依旧挺拔苍劲,竹编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晃动,暖黄的光芒驱散了冬日的萧瑟。陈曦站在二楼的露台,看着手中的年度发展报告,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十年时光,“绿韵微光”已从最初的单一公益工坊,成长为集特殊儿童帮扶、非遗文化传承、公益项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平台,全国三十家分中心运转有序,年度帮扶特殊儿童超2000人,非遗公益模式被纳入全国公益示范案例库。

“系统提示:捕捉到‘事业腾飞’核心场景,“幸福记录模式”启动数据可视化+全景记录——”意识中响起温润而有力的提示音,陈曦指尖划过报告上的折线图,看着逐年攀升的数据,眼中满是坚定与期许。苏医生、林砚舟、沈亦舟走上露台,手中捧着刚整理好的分中心喜报,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数据见证: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这是今年的年度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成绩单’。”陈曦将报告放在露台的石桌上,示意大家围坐。报告首页的核心数据格外醒目:全国分中心数量30家,覆盖22个省份;年度帮扶特殊儿童2186人,其中85%的孩子通过非遗康复课程实现社交能力提升,60%的孩子掌握至少一项非遗技艺;公益义卖总收入1568万元,全部用于分中心建设和特殊儿童帮扶;非遗课程体系升级至4.0版本,新增广彩、木雕等6门技艺课程;合作企业达128家,公益合作伙伴覆盖全国50家公益组织。

“这个数据太亮眼了!”沈亦舟拿起报告,翻看着分中心的详细数据,“尤其是西部的三家分中心,今年刚成立就帮扶了189名孩子,非遗义卖收入突破百万,完全超出了预期。”

苏医生指着“康复成效”板块,欣慰地说:“通过与全国20家康复机构合作,我们的‘非遗+康复’模式越来越成熟。今年的跟踪数据显示,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互动频率平均提升3.2倍,智力障碍儿童的动手能力达标率提高至78%,这些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林砚舟补充道:“非遗技艺传承也取得了大突破。我们培养的非遗传承人中,有12人获得省级非遗传承人称号,3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库。孩子们的作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各大博物馆,还多次在国际非遗展上获奖,真正让中国非遗走向了世界。”

陈曦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慨:“十年前,我们还在为第一家工坊的租金发愁,现在居然能实现这样的规模。这背后,是每一位家人的坚守,是孩子们的努力,是合作伙伴的支持,更是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些数据,见证的不仅是事业的发展,更是无数人的爱与坚守。”

“系统提示:记录到‘数据见证’荣耀瞬间——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温暖的坚守与不懈的努力。幸福旁白:每一个攀升的数据,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份亮眼的成绩,都是对初心的最好回应。十年耕耘,终得硕果,未来可期。”

糯米和黑豹趴在一旁,似乎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喜悦,轻轻摇着尾巴,用脑袋蹭蹭陈曦的手心。远处的庭院里,孩子们正在堆雪人,欢声笑语顺着寒风传来,为这份“成绩单”增添了最温暖的注脚。

分中心故事:微光汇聚,温暖绽放

“除了数据,各分中心的故事也同样动人。”苏医生拿出一叠分中心喜报,分给大家,“这是北疆分中心的喜报,他们今年组织了‘非遗暖冬’活动,孩子们编织的竹编围巾、绣制的羌绣手套,为山区留守儿童送去了1200份温暖,还带动当地10名妇女加入非遗工坊,实现了公益与增收双赢。”

林砚舟翻开西南分中心的喜报,笑着说:“西南分中心的孩子们太厉害了!他们用当地的竹材创作了‘熊猫系列’竹编作品,在国际熊猫节上展出,被外国友人争相购买,不仅打响了品牌,还为分中心筹集了50万元公益资金。”

沈亦舟分享了东南分中心的故事:“东南分中心创新推出‘非遗+研学’模式,今年接待了32批研学团队,累计超1万名学生参与非遗体验。孩子们当起‘小老师’,教研学学生编织竹编、剪纸,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传播了非遗文化,效果非常好。”

陈曦拿起华中分中心的喜报,眼中满是感动:“华中分中心的一名自闭症孩子,通过两年的竹编课程学习,不仅能主动与人交流,还创办了自己的竹编小工作室,今年还带动其他5名特殊儿童一起创业。他说,‘绿韵微光’给了他希望,他也要成为别人的光。”

大家一边翻看喜报,一边分享着分中心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每一份成绩都让人骄傲。露台的寒风似乎也变得温暖起来,大家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与期许。

“系统提示:记录到‘分中心故事’温暖瞬间——微光汇聚,终成星河;点点善意,温暖人心。幸福旁白:每一家分中心,都是一束微光;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份感动。正是这些微光与感动,让‘绿韵微光’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让爱与温暖跨越山川湖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