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悍魏:从边军开始,朕一统天下! > 第14章 工坊量产,甲兵锐利

第14章 工坊量产,甲兵锐利(1/2)

目录

美稷城外的鲜卑联军,在内讧与虓虎营的致命反击下,终于彻底崩溃。轲比能部在与素利部的火并中损失惨重,又遭刘昊亲率骑兵衔尾猛击,率先溃逃。其余各部见大势已去,纷纷夺路北窜,丢下无数辎重和尸体。一场看似必死的围城危机,竟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告终。

城内外军民欢声雷动,庆祝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刘昊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镇北将军”、“都督并北诸军事”的名号也借着大胜的东风,迅速传遍并北,变得实至名归。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昏刘昊的头脑。站在满是战争痕迹的城头,眺望着远方溃逃的胡骑烟尘,他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此战虽胜,但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城墙的脆弱、守城器械的不足、箭矢的快速消耗、以及对骑兵冲击的乏力。若非戏志才的内政统筹和郭嘉的奇谋离间,美稷城恐怕早已陷落。

“奉孝,志才,”刘昊看向身旁两位神态各异的新晋谋士,语气凝重,“此战,侥幸惨胜。若想真正在这四战之地立足,仅凭将士勇猛和奇谋妙计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强壮的爪牙,更坚硬的甲壳。”

郭嘉懒洋洋地倚着垛口,灌了一口酒:“主公所言极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嘉纵有千般计策,也需有足够的弩箭射出去才行。”

戏志才面色依旧苍白,但眼神锐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务之急,是整合工匠,扩大工坊,改良军械,实现量产。唯有如此,方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力。”

方针既定,雷厉风行。美稷城刚刚从战火中喘息过来,便又投入了一场更为宏大和持久的“生产战役”之中。

刘昊将军械制造的重任,全权交给了戏志才统筹,张诚负责提供军事需求和安全保障,侯吉(在戏志才派出的胥吏辅助下)负责所有物资调配和账目核算。

戏志才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将原本分散在各处、效率低下的铁匠铺、木工作坊、皮匠寮等全部集中到城内新划出的“军工坊”区域内,实行统一管理。此举遭到了不少老师傅的抵触,他们认为这是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性。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铁匠,仗着资历,对着前来宣令的胥吏吹胡子瞪眼:“老夫打铁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非得挤在一起干的道理!各干各的,出了错自己担着,凑到一起,乱了算谁的?”

恰逢刘昊带着戏志才、郭嘉巡视至此。刘昊并未发怒,而是笑着对老铁匠说:“老师傅,若让你专打枪头,日打三百个,可能做到?”

老铁匠一愣,梗着脖子道:“只打枪头?那有何难!四百个也打得!”

“好!”刘昊又道,“若让你又打枪头,又造甲叶,又修刀剑,一日能出几何?”

老铁匠顿时语塞。

戏志才适时接口,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集中管理,非为拘束,实为专精。此后,打铁者专司锻打,造弩者专司制弩,制箭者专司削杆镞羽。每人只做最擅长一事,熟能生巧,速度自然倍增。工钱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如此,老师傅可能日赚往日三倍工钱,而出品皆精良一致,于军于己,岂非两利?”

老铁匠和其他工匠闻言,面面相觑,仔细一想,确是此理,抵触情绪顿时消了大半。熊山在一旁听得直挠头,对侯吉小声说:“这弯弯绕绕的,听着头疼,不过好像能多挣钱?好事啊!”

侯吉则已经开始疯狂拨算盘,计算着按件计酬后激增的工钱支出,小脸皱成了包子:“亏啊……虽然出的东西多了,但这钱也如流水啊……”

军工坊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戏志才不仅带来了管理制度,更带来了一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革新。

他观察到军中弩机威力虽大,但上弦缓慢,连续射击能力差。他召集制弩工匠,并非直接给出方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能否设计一种机关,借力省力,使上弦更为便捷?”工匠们集思广益,最终借鉴蹶张弩和腰引弩的原理,改良出一种带有简易滑轮组和脚踏环的“速张弩”,虽然结构稍复杂,但训练有素的弩手射速可提升近半!张诚试用后,大喜过望。

对于箭矢消耗巨大的问题,戏志才提出了“标准化”概念。规定所有箭杆长度、箭镞形制、尾羽尺寸必须统一。如此,任何一支箭矢都能匹配任何一把弓弩,战时补充、分配效率极大提高。他还改进了箭镞的铸造模具,由原本的一次一镞,改为一次可铸十镞的“范板”,生产效率陡增。

炼铁炉旁,戏志才看着工匠们反复锻打铁料以去除杂质,效率低下。他沉思良久,根据古籍记载和自身见闻,提出了“炒钢法”的初步构想:将生铁加热成半熔状态,不断搅拌(炒),使其与空气接触,氧化脱碳,从而得到材质更均匀、性能更好的钢(或熟铁)。虽然最初几次试验失败,炉子都炸了两个,气得老铁匠直跳脚,但在戏志才不断鼓励和调整下,竟真的初步成功!炼出的铁料品质明显提升,用以打造兵刃甲叶,更加坚韧锋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