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发飙的何进(2/2)
今日我何进把话撂在这。
往后谁再敢对付何方,就是对付我何进!
休怪我不讲规矩,撕破脸面。”
“大将军之言,便是某等所想!”
大将军府的官员们齐声应和。
看到这一幕,人群后的李义听得热泪盈眶,攥紧拳头暗自庆幸。
赌对了,真的赌对了!!
他当初赌定要紧跟何方,果然赌对了!
何进又转头对王谦等人道:“备些干粮和伤药,随我去看看流民。”
说罢,便带着官员们往流民棚屋走去。
孙坚之人也只能跟过去。
流民们哪见过这等阵仗,纷纷惶恐地跪倒在地,连头都不敢抬。
何进停下脚步,语气温和地安抚道:“诸位乡亲莫怕,此次遭毒乱是我等护佑不周。
朝廷定会还你们公道,也会让你们安稳安家。”
随后他看向周晖,周晖连忙小跑上前。
“周令君,你为雒阳令君,天子之民就是这么安置的?
这样吧,把我的大将军庄园腾出来......”
周晖闻言大汗淋漓,连忙躬身应道:“大将军体恤百姓,属下佩服!
只是庄园的事情,已经安顿妥当。
另外,对于雒阳治安的事情,属下已即刻接管雒阳四部尉,恢复当年北部尉曹孟德设下的‘五色大棒’之规。
严抓京畿治安,绝不让此类事再发生!”
何方也说道:“叔父,上次遭遇暗杀被困,便是周令君第一时间带人赶到,惊走贼人。”
何进的面色这才缓和了些。
“大将军!”
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河南尹陈导、司隶校尉张温带着属官匆匆赶来。
陈导的官帽歪了,靴底沾着泥,张温头上还沾着草屑。
显然两人接到消息后连规整衣装的时间都没有,一路疾奔而来。
见到何进,两人连忙躬身行礼:“大将军!”
“来得正好!”
何进上前一步,一把揪住陈导的衣领,又伸手拽住张温的胳膊,“你们两个,跟我进宫面圣!
当着陛下的面,说说你们是怎么管的雒阳。
刺客在城外行凶,流民遭毒,你们倒好,连人影都见不着!”
陈导的衣领被攥得变形,呼吸都有些不畅,只脸色惨白地嗫嚅:“大将军……容属下解释……属下刚从西郊清剿贼寇回来,听闻消息就立刻赶来了……”
张温则是道:“大将军息怒……息怒……某等这就随你面圣。”
话虽这么说,他的脚步却下意识往后挪。
此刻进宫,面对暴怒的何进和不知情的天子,他们多半要被问罪。
可若是敢不从,岂不是更落人口实。
而且去面圣了,好歹还能分辩两句,若是任由何进一人进去告黑状......
进退两难间,冷汗早把内衬官服浸透了。
何进见两人磨磨蹭蹭,怒火更盛,拽着他们就要往马车方向走,周围的官员大气不敢喘,连鼓吹乐都停了,只剩风吹动大旗的“哗啦”声。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又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
注:东汉称“雒阳”,核心是“文字异体+德运典故”的结合:
首先,“洛”与“雒”本是先秦就有的异体字,都指“洛水北岸的城邑”,早期文献里二者常混用,不算新地名。
关键典故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为论证汉朝正统性,提出“汉承火德”(按“五德终始说”,周木→秦水→汉火,火克水继秦)。可“洛”字带“氵”(水旁),按五行相生相克,“水克火”会冲犯汉的火德,被视为“不吉”。当时人发现“雒”(本是洛水流域常见的水鸟名,字形从“隹”,而“隹”在古代常和“朱雀”挂钩——朱雀是南方火德之神)既能代指洛水,又能附会火德,于是西汉官方开始改“洛阳”为“雒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后,仍以“汉火德”为正统,自然继承了“雒阳”这一官方写法,《后汉书》和东汉“雒阳令印”等文物都能印证。
直到曹魏曹丕称帝,自认“魏属土德”(土克火继汉),“水旁”的“洛”不再冲犯德运,才又改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