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集 永乐大帝(12)(2/2)
解缙:“《永乐大典》必须拥有姓名!那会儿我天天泡在书堆里,跟各地来的学者吵架,就为了个字的写法。现在想想,能把那么多书攒一块儿,跟搭积木似的,太值了!”
姚广孝:“皇上这是‘文武双拳’一起出——文有典籍笼络人心,武有征战安定边疆。刚柔并济,才能坐得住江山。”
杨士奇:“完善文官制度这点太重要了。明初那会儿官制有点糙,皇上慢慢捋顺了,后来的内阁能帮着处理不少事,省了皇上多少心。”
朱高煦:“我爸爸最看不得磨磨唧唧!科举选官、修书办学,都是为了让天下人服帖。要是不服,直接打过去——五征漠北就是例子。”
朱元璋:“用儒家思想没错,别跟后来似的光耍嘴皮子!朱棣这路数对,又能打又能文,比只会念经强。”
马秀英:“编书、下西洋,都是积德的事。让老百姓有书读,知道外面的世界,总比关起门来瞎琢磨强。”
朱棣:“治国跟盖房子一样,得先打好地基——文官制度是梁,思想教化是瓦,军事征战是墙,缺了哪块都不行。当年南征安南,就是为了让南边安稳,省得老来捣乱。”
朱由校:“哎,郑和下西洋带那么多宝贝出去,是不是跟我给客户送样品似的?先展示实力,回头好做生意。”
朱由检:“差不多吧,只不过人家送的是瓷器丝绸,换来的是各国朝拜。比后来有些人只会窝里斗强多了。”
戚继光:“五征漠北看得我手痒。对付北边那些骑兵,就得比他们更能跑更能打。永乐皇上这战术,跟我练戚家军时强调的‘主动歼敌’不谋而合。”
于谦:“@解缙你来说说编书过程呗。”
解缙:“要说编《永乐大典》,那可真是一场大工程!我当时带着一群人,天天跟打仗似的,抢时间抢进度。各地送来的书堆得像小山,光整理分类就头大。为了一个典故、一个字词,能争得面红耳赤,就差没动手了。有些古籍都破破烂烂的,还得小心翼翼修补,跟照顾易碎品似的。”
姚广孝:“你就别抱怨了,这可是千秋大业。我记得有一回,你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年份,翻了几十本书,眼睛都快看花了吧。”
解缙:“要不是我较真,这大典能有那么精准?还有那些诗词歌赋,得选得恰到好处,不能埋没了好作品,也不能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往里塞。”
杨士奇:“确实,这《永乐大典》得经得住后人推敲。当时咱们还得考虑怎么排版,怎么装帧,让它既好看又实用。”
朱棣:“你们都功不可没。这《永乐大典》就是要把天下学问都装进去,让后人知道咱们大明的文化底蕴。”
朱元璋:“我看行!比我那会儿的藏书丰富多了。以后谁想找啥知识,一翻就有。”
朱由检:“只可惜后来没能好好保存,要是一直完整流传,那该多厉害。”
秦良玉:“先不说以后啦,就说当时,编出来的时候,肯定特别有成就感。”
于谦:“那是,解缙他们可没少费心血。哎,解缙,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难搞定的书?”
解缙:“那可多了去了!有些孤本,就一本,还残缺不全,得四处找线索补全。还有些文字特别生僻,查遍字典都不一定认识。”
朱高煦:“你不是才高八斗吗?这点困难就难倒你了?”
解缙:“去去去,汉王你懂什么。这编书可不是光靠才华,还得有耐心、有毅力。”
马秀英:“好了好了,别斗嘴了。解缙为这《永乐大典》确实付出了很多,值得夸赞。”
朱棣:“没错,回头我得给你再记一功。对了,说到这,营建北京也不容易,那才叫大工程。”
戚继光:“永乐皇上,那您给我们说说呗。”
朱棣:“想听啊,不过等以后吧,明天我讲讲我南征的事儿(自信表情包)。”
朱允炆:“看把四叔得意的。”
朱高煦:“建文,换成你,你能搞定?”
朱元璋:“又要开始吵是吧,行了,既然朱棣明天说,@秦良玉。”
“啪!”
朱高煦:“预知后续如何,关注下一章。”
秦良玉:“汉王,你又抢我台词,好歹加个‘请’字啊。”
朱高煦:“我是王爷,身份尊贵,请啥请。”
朱棣:“高煦你小子注意点,别以为我喜欢你,我就不揍你,好了,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