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万历皇帝朱翊钧(10)(2/2)
朱祁钰:“传播科学技术总比光吵架强,朝堂上要是多几个懂这些的,也不至于连个历法都算不明白。”
海瑞:“洋教虽异,然其带来之学问若有益于国计民生,亦可借鉴。但需坚守本心,不可本末倒置,失我华夏根基。”
郑成功:“我在东南见过荷兰人,他们的航海图确实精细,看来这些传教士带来的地理知识没吹牛,早知道能少走不少弯路。”
张居正:“利玛窦这招以学问交友太高明了,既传播东西,又没引起太大抵触,比硬塞教义强多了。”
朱翊钧:“那自鸣钟我挺喜欢的,天天盯着看时辰,比太监报时准多了。徐光启跟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现在看都觉得厉害。”
朱元璋:“学人家的好东西可以,但别学迷糊了!咱老朱家的根不能丢,要是忘了自己是谁,学再多也没用。”
朱翊钧:“我简单总结以下的。文化方面,我改革了学校,经济方面,之前说过一条鞭法和清丈田亩,政治方面有官吏考核、早朝制度,军事上就是万历三大征。”
朱常洛:“从万历三大征来看,爸爸绝不是平庸皇帝。实际上,爸爸对每一次军事行动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而且战争中对前线将领充分信任,指挥失误的坚决撤换,都显了爸爸的胆略。
但另一方面,三大征对咱大明财政造成了极其沉重负担,张居正时期辛苦攒的四百万两贮金,在万历援朝之战中全花光了。
国库空虚,导致后来跟崛起的满洲八旗军队作战的军费,只能靠不断增税来补,这可以说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一大重要诱因。”
朱厚照:“没点魄力谁敢一口气打三仗?不过把张居正攒的钱全造了,这操作跟我在豹房搞基建有的一拼。”
朱高煦:“打仗就得有这狠劲!该换将就换将,不像某些人优柔寡断。就是这钱花得也太快了,我当年带兵咋没这么费银子。”
朱雄英:“前有张居正攒钱,后有万历花钱,这搭配也是绝了,一个开源一个节流……哦不,是一个节流一个‘开造’。”
秦良玉:“三大征保了边疆安稳,这点没得黑!但国库空了是真要命,后来将士们饷银拖拖拉拉,跟这有直接关系吧。”
戚继光:“军费花光了就得增税,老百姓扛不住就反,这连锁反应跟打仗时的阵型溃散似的,一环崩了全完。”
朱厚熜:“我当年修道虽费钱,但没把国库造空啊!万历你这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朱棣:“打仗哪有不花钱的?我五征蒙古也耗钱,但我边打边搞创收!你这光出不进,不是长久之计。”
朱祁镇:“虽说我当年打了败仗,但至少没把钱全花光……不过三大征能全胜,比我强。”
朱祁钰:“赢了战争输了财政,这账算下来到底值不值?就像种地,把种子都吃了,来年咋活。”
海瑞:“三大征固疆土有功,然耗空国库、逼民增税则有罪!功过不能相抵,此乃治国大忌。”
张居正:“四百万两啊……我当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就这么没了……早知道当年多埋点银子。”
朱翊钧:“当时哪顾得上想那么多?蒙古、日本、土司都找上门了,不打等着被欺负?总不能让后世说我怂吧。”
朱元璋:“打是该打!但打完得想着怎么填窟窿!光会打不会算,跟没头苍蝇似的。”
马秀英:“孩子们打仗辛苦,可老百姓也苦啊。要是打完能好好休养生息,别总增税,说不定就没那么多事了。”
朱厚照:“我算看明白了,万历就是个战争发烧友,打赢了爽,后果嘛……后面的人扛着呗[坏笑表情包]”
朱雄英:“所以这就是前人打仗后人买单?崇祯后来那么难,一半得从这儿找原因@朱由检”
朱翊钧:“好了,我的故事大致就是这些,明天就听我儿朱常洛的,有劳@朱雄英@秦良玉”
秦良玉:“那好,明天听下一任皇帝故事,皇上不客气@朱翊钧”
“啪!”
朱雄英:“预知后事如何,您呐!就接着瞧明儿个的下一章吧!”
朱由检:“别艾特我了,我很忙的,也很心烦。”
朱元璋:“你忙啥?”
朱由检:“太祖爷,我忙着殉国啊,我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