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数据裁决与裂痕初探(1/2)
冰冷的逻辑与炽热的诱惑在王座之前无声交锋。助研者一号的核心全功率运转,将无穷变量压缩成一道道概率曲线与风险估值,如同最精密的审判天平,称量着两个抉择的未来。
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在林刻的意识中。
方案A:探索“第七前哨”
最低能量需求:深入及返回,保守估算需消耗总储备的5.2%(仅计算移动与基础维生,不含意外战斗或设备损耗)。
时间成本:抵达坐标点并完成初步勘探,预计需47-72小时(视通道状况而定)。
成功概率(获取有价值情报或资源):基于现有数据推算,17.4%。
最坏情况:遭遇无法抵御的防御机制或沉睡威胁,能量耗尽,全军覆没概率:41.8%。触发地质灾难或吸引强敌注意概率:29.5%。
综合生存率(安全返回地面):28.7%。
方案b:向西北转移
能量需求:转移至“巨构残骸带”安全点,需消耗总储备的1.8%。
时间成本:12-18小时。
成功概率(找到相对安全位置并初步恢复):63.5%。
最坏情况:途中遭遇“生命信标”高强度扫描或“观察者”拦截,概率:22.1%。残骸带内存在未知危险,概率:15.3%。
综合生存率(成功建立临时据点):61.9%。
数字冰冷而残酷。探索前哨的方案,生存率不足三成,失败即意味终结。而转移方案,虽有风险,但生存率超过六成,更为稳妥。
然而,那17.4%的“成功概率”背后所代表的潜在收益,其价值却难以用单纯的百分比衡量。那可能是揭开一切谜底的钥匙。
林刻的目光在那28.7%和61.9%之间徘徊。绝对的理性告诉他,应该选择生存率更高的方案。
但就在他几乎要做出决定时,助研者一号的监控模块传来了一条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
“警报:外部传感器检测到轻微地质活动。源点:西南方向,深度约二点三公里处,靠近坐标‘第七前哨’外围区域。活动类型:非自然、规律性微震,疑似大型密封结构周期性泄压或内部机械运转传导所致。”
活动?那个前哨,难道不是废弃的?它内部还有东西在运转?
这条信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瞬间改变了天平的平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