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唐初:东宫书吏不当,我要去种地 > 第161章 豌豆杂交、玻璃

第161章 豌豆杂交、玻璃(2/2)

目录

苏怡则是在旁继续研究着医书,这里面还有一些张勤从图书馆誊抄出来的跨时代的书籍,比如本草纲目。

他先画出一座馒头状的土窑,标注“窑膛深五尺,烟道斜上”。

又画出石英砂、草木灰、石灰石等原料的堆放比例。

最后详细绘制了吹制玻璃用的铁管、滚料铁板等工具图样。

次日清晨,他唤来韩玉,将图纸卷好递过去:“格物坊的新活计。”

“你带孙窑头他们按此图垒窑,原料我会让韩老伯采买。”

韩玉展开图纸细看,指着吹管问:“郎君,这铁管头带凹槽,是作甚用?”

“熔化的玻璃液粘附管端,吹气成型。”张勤取过一根竹管,蘸水在桌上画了个瓶状。

“如同孩童吹皂角水,但需高温熔炼。”

韩玉点头:“明白了。孙窑头烧过琉璃瓦,垒窑在行。”

三日后,韩老伯运回几车原料。

白如雪的石英砂、碱坊出的纯碱、青灰色的石灰石,还有孙窑头点名要的方解石粉。

张勤验过砂子成色,对韩玉道:“石英砂需水淘七遍,除去黏土杂质。”

玉山乡后山坳里,孙窑头带着工匠们按图垒窑。

先用青砖砌出窑基,内膛糊上耐火泥,烟道斜插山壁。

王木匠则按尺寸打造吹管、铁钳等工具,李铁匠负责打制铁管头部的特制凹槽。

五月初,第一窑点火。

孙窑头蹲在窑口,透过观火孔盯着焰色:“先文火烤窑十二时辰,去潮气。”

张勤站在一旁,见窑膛渐红,吩咐道:“投料时先铺石英砂,再撒碱粉,最后加石灰石。”

“温度需烧到砂粒熔化成水。”

次日午时,窑温已高。

孙窑头用长铁锹投入配好的料,窑内顿时腾起白烟。

工匠们轮班添柴,李铁匠不断用陶棒探看熔液状态。

直到傍晚,孙窑头喊道:“出料!”

王木匠用铁管蘸起一团橙红粘液,迅速在铁板上滚动塑形,对准管口吹气。

那粘液渐渐胀成个歪扭的气泡,冷却后成了个半透明的疙瘩。

韩玉拿起这坨粗糙的玻璃疙瘩,对着日光看:“有气泡,颜色发绿,但总算成了形。”

他敲了敲疙瘩,“硬度尚可。下次减些石灰石,多加碱,试试能否更透亮。”

孙窑头抹了把汗:“火候难控,俺再调调通风。”

如此反复试了七八窑,终于烧出些巴掌大、淡绿色的透明玻璃片。

王木匠用这些玻璃片镶成个小窗,装在工坊门上。

日光透过时,屋内亮堂不少。

工匠们围着啧啧称奇:“真能透光不见风!”

张勤又让李铁匠打制几副圆铁模,教王木匠吹制瓶罐。

最初吹出的瓶子厚薄不均,常炸裂。

直到五月底,才得了个完整的玻璃瓶。

张勤灌水进去,见瓶壁仍有气泡,但对韩玉道:“此物若能纯净如水晶,可制镜片、器皿,大有可为。”

他私下对苏怡说:“玻璃通透,可助观细微。待工艺成熟,或能制出显微镜片,助医者观察细微病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