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国际上引发巨大争议!(2/2)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欧洲局势的平衡,一旦胜负分晓,他们必须立刻入场调停,防止胜利者从中攫取过多利益。
目前来看,无论是高卢还是普鲁士,在综合国力上仍远不及日不落。
但如果其中一方彻底吞并了另一方,其实力将远超日不落,届时必将把目光投向海洋。
凭借其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和工业优势,与日不落展开海军竞赛。
利用全面国力拖垮日不落,进而夺取全球主导权。
日不落这些年来为了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在欧洲干了不少令人愤恨的事。
一旦霸权动摇,势必会遭到整个大陆的反扑与清算。
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日不落决定先向盟友荷兰派出一支军队,做好随时介入的准备。
一旦战场上出现决定性的转折,他们就必须立刻出手,阻止一方彻底击溃对手,扩大战果。
8月16日,高卢率先发动进攻。
拿破仑三世亲率二十五万法军,从色当出发,开始向莱茵地区进军。
与后世某位元首进入莱茵受到民众夹道欢迎的场面截然不同,法军的进军之路可谓荆棘密布。
一路上,莱茵地区的民兵不断在路旁发动冷枪袭击,骚扰不断。
这些民兵战斗力不高,装备也很原始,很多人用的还是打猎的火枪,以火绳枪为主,燧发枪寥寥无几。
这些武器仍依赖黑火药发射,威力远逊于法军使用的无烟火药弹药。
因此,虽然这些袭击并未给法军造成太大伤亡,但却极大地拖慢了他们的行军进度。
由于随时可能遭到伏击,法军一路上如履薄冰,步步为营,行军速度被严重拖慢。
原计划每日推进一百公里,争取三天内从色当直抵科隆,控制整个莱茵地区。
结果法军刚进入亚琛,就被当地民兵搞得疲惫不堪,每天只能前进二三十公里。
冷枪、地雷、陷阱……这些手段让法军苦不堪言,举步维艰。
为了应对这些神出鬼没的民兵,法军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专门应对。
然而这些民兵极具灵活性,扛起枪就是战士,放下武器便成了普通百姓。
法军士兵追到附近的村落和城镇时,只见到一群朴实无华的居民,完全找不到武装分子的踪影。
更让法军头疼的是,当他们向当地人打听民兵的去向时,居民不是保持沉默,便是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他们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但一旦法军离开,这些“平民”中便又冒出成群的民兵,紧随其后展开袭扰。
被频繁骚扰的法军最终采取了极端手段——见村就烧,遇人就赶。
只要发现有人反抗,便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其余人则驱赶至西部。
如此一来,法军所经之地逐渐空无一人,民兵失去藏身之所,自然难以再构成威胁。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莱茵地区的抵抗活动明显减少。
然而,这种手段却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自文艺复兴以来,尽管欧洲战事频仍,但针对平民的大规模暴行却极为罕见。
法军在莱茵地区所实施的这种策略,本质上就是一种焦土政策。
虽然历史上毛熊人曾在抗击拿破仑时采用过类似战术,但那是本国境内的自我牺牲,与他国军队入侵他国领土时施行的焦土策略性质截然不同。
法军的行为一经曝光,立刻在整个欧洲引发强烈反响。
不仅普鲁士人,连约翰牛、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与丹麦等国也纷纷发声,谴责高卢军队的野蛮行径。
一时之间,高卢人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而反应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普鲁士境内的德意志人。
在目睹法军对莱茵地区同胞的残酷手段后,原本还存在分歧的北德意志各邦迅速摒弃前嫌,紧紧团结在普鲁士周围。
各地纷纷动员军队,加入对高卢的战争。
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法军击败普鲁士、占领整个德意志地区,那么发生在莱茵的惨剧将会在整个德意志土地上重演。
出于对被征服和奴役的恐惧,也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北德意志各邦纷纷行动起来。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高效动员,大批军队集结前线,准备在莱茵地区与高卢军队决一死战。
在宰相俾斯麦的建议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发表了一篇面向全体德意志民众的演说。
他在演讲中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大决战,号召所有德意志人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这场可能摧毁民族、剥夺家园、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战争。
面对法军暴行的事实,民众很容易就接受了威廉一世的主张。
在恐惧与愤怒的驱使下,整个国家迅速被动员起来。
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无法参战的民众则倾尽积蓄,争相购买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为国家筹措军费。
从最终效果来看,这场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