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大规模伤亡,欧洲战争极为罕见!(2/2)
可本国的基础建设极为落后,运输系统难以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
铁路总里程在欧洲各国中垫底,截至1867年,全国铁路总长度仅为五千二百公里。
而同期,日不落、高卢和普鲁士均已突破一万五千公里大关,其中普鲁士在统一德意志诸邦后,铁路里程迅速增长至两万一千六百公里,一举超越日不落,成为欧洲铁路最发达的国家。
然而,第二帝国的国土面积不过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而毛熊仅在欧洲地区的领土就超过五百万平方公里。
广袤的国土与稀少的铁路形成鲜明对比,意味着其铁路密度极低,线路严重不足。
铁路的匮乏成为毛熊向战区调兵运粮的最大障碍。
相较于德军可以依靠国内密集的铁路网络,迅速将部队与作战物资输送至前线,毛熊可用的铁路资源寥寥无几,许多路段只能依靠人力与畜力进行运输。
这种落后的交通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资源,迫使毛熊不得不动员大批民众来完成这项任务。
这无疑对国家实力造成沉重负担。
尽管毛熊为战争准备的时间更长,但其效率远不及第二帝国。
到了1868年4月底,毛熊方面仅将不到六成的军需物资送达前线,而对面的德军早已完成全部准备工作。
虽然双方兵力差距并不悬殊,对于防守方来说,四十万对阵六十万也不算绝对劣势。
但因补给严重不足,俄军的战斗力大幅削弱,战争一开始便陷入被动。
5月1日凌晨三时十五分,当华莎城内的俄军士兵还在梦乡之中,德军炮兵集群突然发起炮击,拉开了华莎战役的序幕!
突如其来的轰击令城内俄军惊慌失措,许多人甚至忘记了平日训练的应对措施,仓皇逃往街道和营地外,
结果在更猛烈的德军炮火覆盖下,造成大量伤亡!
得益于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德军豪掷百万发炮弹送往前线。
其中,大多数已为威力更强的开花弹。
仅仅在5月1日当天,德军便向华莎城发射了超过十五万发炮弹,密集的火力几乎覆盖了俄军所有阵地!
如此猛烈的打击,尤其是他们此前从未遭遇过的开花弹攻击,使俄军遭受重大损失。
那一夜,超过两万名俄军士兵在炮击中丧生,三万余人受伤。
更糟糕的是,炮击引发的大火还烧毁了不少原本就极为紧缺的军需物资,令俄军的补给形势雪上加霜。
在遭受打击后,俄军迅速组织还击,试图压制敌方火力。
双方炮兵部队都试图压制对方,争夺战场上的火力主导权。
于是,围绕如何摧毁敌方炮兵阵地,展开了连番较量。
但随着战局推进,准备更为充分、弹药供应充足的德军炮兵逐渐占据了上风。
他们的火炮不少是从天朝进口的,即便是国产火炮,也是按照天朝引进的技术仿制而成。
这些火炮性能明显优于俄军老旧型号,而且德军炮兵曾在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中实战锤炼,经验丰富,操作娴熟,再加之上弹药充足,优势愈发明显。
于是,在炮战中,俄军的炮兵火力很快被压制下去,随着战斗的持续,越来越多的俄军火炮因弹药不足而被迫停火。
看到这一情况,德军立刻判断,发起地面总攻的时机已然成熟!
5月5日,在炮火的掩护下,德军对华莎发动了猛烈攻势。
以第一集团军的三个军为骨干,德军从西北、正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对守城的俄军发起全面进攻。
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双方围绕每一处阵地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
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德军一度攻占了俄军阵地,但还没等他们站稳脚跟,俄军士兵便高呼“乌拉”发起反扑,又将阵地夺回。
恼怒的德军再次调集更多兵力反击,重新夺回阵地;而到了夜间,俄军又组织夜袭,再度将阵地夺回……
这样的拉锯战在整个战场上不断上演,往往一处阵地在一天之内就要多次易手,直到某一方伤亡过大、无力再战,才不得不放弃为止。
如此激烈的争夺战,导致双方伤亡迅速上升。
仅在5月5日这一天,德军的伤亡人数就接近一万两千人,而俄军的损失更为惨重,超过了万人以上!
如此巨大的伤亡,震惊了双方指挥官,也震惊了整个世界!
仅仅一天,战场上就增添了近两万具尸体。
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继续打下去,等到华莎战役结束,总伤亡恐怕会超过十万,甚至达到二十万之巨!
这种迅速而惨烈的大规模伤亡,在欧洲战争史上极为罕见。
考虑到战役尚未结束,等到最终落幕之时,极有可能会刷新战争史上的伤亡纪录!
不过,一些国家的军事观察员也注意到,原本处于防御态势的俄军本应依托地形优势,伤亡比进攻方德军更小,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俄军的损失反而更高。
这让他们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