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79章 击溃敌军,迫使退出战争!

第279章 击溃敌军,迫使退出战争!(2/2)

目录

四、毛熊须解散波兰军团,并向德意志支付一亿马克战争赔款。

这份条约对毛熊来说无疑是极为屈辱的。

割让的领土多达六十万平方公里,且多为富庶之地。

此外,一亿马克的赔款对当时财政捉襟见肘的毛熊而言,几乎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

德意志方面虽允许分期付款,但年息高达百分之十,堪比地下高利贷。

拖延越久,负担越重。

而一旦毛熊违约拒付,德军便可名正言顺地再度出兵。

在逼迫毛熊签署条约后,德军主力迅速撤离东线,仅留下约十五万人驻守占领区,其余精锐部队则调回国内休整补充,准备投入西线战场,以应对协约国即将发起的进攻。

尽管德军在东线取得重大胜利,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自去年十一月开战以来,至今年五月华莎战役结束为止,德军阵亡人数超过十二万,受伤人数逾二十万,总战斗减员高达三十余万。

部分轻伤士兵可在几个月内恢复作战能力,但重伤者将终身残废,只能依靠正府抚恤金生活,成为未来帝国财政的一大负担。

然而,眼下德意志尚无暇顾及未来负担,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

考虑到东线伤亡和西线敌军日益壮大的规模,德意志不得不在国内加紧征兵,以填补战损缺口,并组建新部队,避免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他们即将面对的,已不再是如毛熊般虚弱的对手,而是如日不落帝国与法兰西这样的传统强权。

敌军的进攻将涵盖整个西线:从与比荷卢三国接壤的西北部,到与法兰西交界的东部边境,再到意大利方向的西南战线,防御范围极为广阔。

要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部署兵力,必须组建庞大的军队。

但仅靠防守远远不够,若一味被动应战,战火极易燃至本土。

因此,德意志计划一旦开战便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将战场推至敌国境内,以此最大程度减少对本国的破坏。

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进攻军团作为支撑。

因此,汉斯方面决定筹建第四与第五军团,计划利用这两个新军团接替前线防御任务,使第一与第二军团得以从漫长的防线中抽调出来,转而对敌军展开主动攻势。

比荷卢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适合大规模兵团展开作战。

同时,这片区域也极难防守,因此汉斯将此地选为首轮进攻的目标。

尽管比荷卢三国未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但天下皆知风车国是日不落帝国的忠实附庸。

此前日不落向欧洲大陆增兵、在西线摆出随时可能进攻汉斯本土的态势时,英军部队便驻扎于风车国境内。

对汉斯而言,风车国虽未公开参战,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日不落及其盟友的战略支点。

汉斯绝不允许敌方将其作为跳板,因此战役伊始便志在必得,旨在前移防线,减轻防御压力。

东线战场的作战经历,以及早前俄土战争中的实战经验,使德军在防御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手段。

俄军虽战力远不及德军,却仍能在东线制造巨大麻烦,造成严重伤亡。

其主要原因,正是其广泛采用的新型战术——堑壕战。

堑壕为防守部队提供了极佳的掩蔽条件,使其对敌军火力、特别是炮击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

尽管德军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却难以通过火力打击造成俄军重大伤亡,从而迫使其撤退。

为突破敌军防线,德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逐点争夺,在此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

而造成如此伤亡的俄军,装备远逊于德军,甚至连关键的机枪都配备不足,却依然取得了不俗战果。

若将机枪广泛部署于西线防线,协约国想要突破,必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一想到英法及其他协约国军队成千上万地倒在己方防线前,汉斯上下无不心潮澎湃、满怀期待。

因此,他们的初步战略构想已定:

率先发起进攻,将战线推进至敌国境内后,立即挖掘堑壕、构筑防线,并依托坚固防御进行持久作战。

若敌方不发起反攻,则逐步稳固防线、巩固占领区,积蓄力量以备后续行动。

若敌军发动攻势,则利用坚固防线重创敌军,待其伤亡惨重、士气低迷之际,再一举发起反攻,击溃敌军,迫使其退出战争。

届时,汉斯便可稳固其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并从战争中攫取巨大利益。

汉斯的战略构想虽好,但要真正实施,目前时机尚不成熟。

当前实力最强的第二军团在东线损失惨重,亟需补充兵力,大量战争物资也尚未补足。

因此,他们希望争取更多时间,为全面进攻做好准备。

于是,在与毛熊签署和平条约后,汉斯表面做出和谈姿态,派遣使者前往日不落寻求“和平”。

日不落并非愚昧之辈,见汉斯不断从东线调兵西进、积极备战,便已明白对方毫无和谈诚意,此举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

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