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81章 行动的最佳时刻!

第281章 行动的最佳时刻!(2/2)

目录

所谓“来者不拒,拒者不来”,对方既然主动归顺,聂士成也不好过分施压。

原本准备好的立威手段,此刻也无用武之地。

从松前藩上下的表现来看,之前关于倭人敬畏强者、趋炎附势的说法,果然不假。

“正是在下,卑职松前德广,不知将军有何吩咐?”

松前德广一脸谄媚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模样活像一条摇着尾巴乞食的哈巴狗。

“嗯,我来问你一句,松前藩眼下有多少人口?”

“回禀将军,松前藩依照幕府的石高制度,知行地为一万石,现有人口一万九千六百余人,其中青壮男子约六千八百人,现有士兵两千一百余人!”

松前德广的回答详尽具体,不仅列出了总数,还细致地分项列出,特别是关于青壮年的人数,这个数字对汉军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汉军接下来要在这一带大举建设,开垦农田,挖掘煤矿,兴建新城市和居民点,还要修筑可供大型战舰与商船停靠的港口与码头。

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在建设初期,自然只能指望松前藩本地提供人力。

聂士成听了这番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

他在倭国驻扎已久,之前在石见银山驻军时也曾接触过倭国的石高制度。

所谓石高制度,是衡量各地大名实力的一项标准。

它不以封地面积为依据,而是以所辖地区粮食产量作为判断依据。

倭国多山,平原稀少,除了关东平原之外,其他地区的平原面积极少有超过四千平方公里的。

分封到山区和平原的大名,虽然领地面积可能相近,但粮食产量却相差甚远。

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的承载能力,而人口又是税收与兵员的根本保障,因此,拥有更多耕地的大名,其实际势力远远强于封地在山区的大名。

为此,倭国采取了一种不以面积而以粮食产量为核心的分封制度,以此来平衡各方实力。

“石”是衡量单位,一石约为一百二十公斤稻米。

按常理而言,一万石的产量,大概能供养八千人口。

在这八千人中,大约有两千五百名成年男子。

按照五选一的比例征兵,一万石的封地,通常只能维持五百名士兵的兵力。

因此,各地大名的实力,往往可以根据他们的石高来大致判断。

比如德川幕府,因其占据超过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关东平原,粮食产量远超其他诸侯。

幕府直接管辖的土地,石高总数约四百万石,若按一万石供养五百兵来计算,理论上可以动员二十万士兵,常备军也在十五万人以上。

而倒幕派中的大藩石高就逊色不少。

最大的萨摩藩约为八十石,可动员四万兵力;长州藩则为四十万石,约能组织两万士兵。

但这只是和平时期的常规数字,战时他们往往会大量扩军,动用存粮临时征召士兵,一旦获胜便可夺取幕府掌控的关东平原,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失败则意味着覆灭,因此后世倭国人热衷于赌国运的做法,其实正是源自这种制度下的无奈选择。

倭国的军队与天朝不同,士兵大多由武士组成。

而武士并不从事农耕,需由农民供养。

所以倭国农民的赋税极为沉重,通常每收获一百公斤稻米,就要上缴六成以上,有些大名甚至将税额提高至七成,农民的生活极其困苦,赋税远高于天朝。

不过,由于各地大名都拥有由武士组成的武装力量,使得农民难以反抗,反抗往往还未成气候,就被武士镇压。

聂士成目光扫过松前德广提供的数据,发现松前藩的军队主力也是武士。

一个仅有一万石知行的大名,竟能供养两千一百名武士,这实在令人惊讶。

按照常规来说,一万石的大名能养五百兵已是极为吃力。

“将军您有所不知,我们虽然石高不高,但商贸十分活跃。

和北边的阿奴伊人做买卖,再加上在海峡一带的捕鱼业收入,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财力,使得我们能供养更多百姓,也因此才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军队!”

松前德广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虽说只是区区一万石的小大名,但他的军力规模,甚至超过了好些拥有五万石的中等大名!

松前藩的实力和人口都超出了预期,这对于汉军来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至少在修筑房屋、开垦荒地方面,人手会更加充足。

“城中存粮多少?你们在城外有多少耕地?”

光有人还不行,要是想大规模移民,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和土地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和安置。

“城内一共存有大约三万石的粮食,足够全藩上下吃上一年半了!”

松前德广得意地说道。

以一万石的封地能积攒下三万石的存粮,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他敢拍胸脯说,在整个倭国,能储备三年粮食的大名,不是寥寥无几,就是根本没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