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09章 工业才是立国之基!

第309章 工业才是立国之基!(1/2)

目录

当年普鲁士与奥迪利争夺德意志正统时,其中不少便公开支持对方。

如今局势变化,叛离联盟并非不可能。

虽尚未公然倒戈,但隐患早已埋下。

今后德军制定作战计划,必须时刻提防西南方向的变数。

一旦疏忽,协约国极有可能策动这些附庸国背盟而去!

这一潜在威胁牵制了大量兵力与注意力,使汉斯无法集中全力发起决定性进攻,进而难以撕开已被加固的协约国防御体系。

战争由此步入僵持阶段,前景黯淡无期。

最终,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几乎同时做出了相同的抉择:全力构筑防御工事,转入持久消耗!

既然战争短期内难以终结,当务之急便是迅速加固己方阵地,稳住战线,绝不能让敌军找到突破口。

受当年普列文要塞之战的启发,交战双方都格外重视战壕的修筑。

为了躲避子弹和炮火,这些战壕被挖得又深又长,纵横交错。

阵地上几乎不见人影,士兵们大多藏身于地下工事之中。

这样一来,敌方的枪弹难以伤及他们,炮击来临时也能迅速躲进防炮洞中避险。

很快,西欧战场上的防线如同犬牙交错,遍布着双方挖掘的壕沟网络。

这些战壕极大提升了防御能力,使得此后任何大规模进攻几乎都以惨重伤亡收场,却难有斩获!

机枪火力点、深深的堑壕、密布的铁丝网,再加上隐蔽的地雷区,这一整套防御体系彻底遏制了进攻势头。

步兵在如此严密的封锁下寸步难行——迎面是扫射不止的机枪,前方是缠绕交错的铁丝障碍,脚下还可能突然炸响地雷。

冲锋的路上,还没接近敌人阵地,队伍就已经倒下大半;越是靠近前线,死伤越是触目惊心。

一旦离开战壕掩护,士兵便完全暴露在旷野之上,成了对方瞄准射击的活靶子。

而防守一方则不同,他们躲在坚固的掩体之后,极难被击中。

攻防之间的伤亡比例极为悬殊,进攻方往往要付出七八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这才是我所熟悉的那场世界大战!”

远在长安的林文看到协约国与同盟国陷入残酷的堑壕僵局时,终于放下心来。

双方既已转入堑壕作战,这场战争短时间内注定无法结束。

原因显而易见:堑壕极大增强了步兵的生存能力,而这种防御力的增长远超进攻手段的进步,导致谁也无法轻易撕开对方防线。

要想突破,必须集结庞大兵力,承受巨大牺牲,并寄希望于敌军出现失误,才有可能打开缺口。

可问题是,战线并非只有一道——攻下一线,立刻就会遭遇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的顽强阻击。

想要一口气打穿所有防线?几乎不可能。

历史上正是如此,协约国与同盟国在西线投入数百万大军,拼尽全力,依旧无法彻底击溃对方。

最终,还是靠着长期消耗,一点点拖垮了第二帝国及其盟友,才为战争画上句号。

但这样的过程,没有三五年根本完不成。

而且,消耗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煎熬,双方都会元气大伤。

正因如此,未被卷入战火的天朝反倒得以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欧洲列强互相厮杀。

更进一步,若想延长战局,天朝还可以向两边提供武器装备,助其打得更久、更激烈,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无论如何,自从堑壕战成为主流,除非某一方能立即研发并大量列装能够打破僵局的新式武器——比如坦克或装甲车,否则谁都奈何不了对手,只能陷入持久对峙。

然而,这类装备岂是轻易就能造出来的?

天朝虽早已秘密研制坦克,但出于保密考虑,生怕技术泄露启发欧洲列强,在整个对毛熊的战争期间,林文始终未曾动用这张底牌。

汉军当时以卡车部队代替装甲力量投入战场,虽然效果不如真正的机械化部队,但也勉强够用,至少对付当时的俄军绰绰有余。

如今,天朝与毛熊的第一阶段战事基本结束,自然更无必要过早亮出实力。

因此,在欧洲这场大战落幕之前,坦克与装甲车将一直雪藏,不会现身于世人眼前。

若非天朝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引,仅凭他们自身的力量要构思出这类武器,恐怕至少得耗费二十年光阴。

更何况当前的内燃机技术尚不成熟,就算真能构想出坦克与装甲车,也难以真正制造出来。

欧洲那些列强毫无汽车工业根基,竟妄图跳过汽车直接研发坦克和装甲车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没有这些机动装备,战场上双方就只能继续龟缩在战壕里对峙!

“让他们打去吧,最好打上个十年八年,耗得越久越好!”

林文对此已无兴趣,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别处。

“传詹天佑入宫觐见。”

看着最新绘制的天朝疆域图,他忽然想起了之前提过的西伯利亚铁路计划。

这项工程早已交由詹天佑主持,如今已近一年,不知进展如何。

詹天佑刚从漠北归来,甫一抵家便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刻换上官服赶往皇宫面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