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发动全面攻势!(2/2)
孙德胜见其神色凝重,料定必有要事,否则不至于枯坐久等。
而能让这位皇室统帅如此挂心的事,绝非寻常。
他心中暗想,恐怕柏林方面的总攻命令已经下达。
“不错,皇帝已批准我部反击计划,授权第二军团作为主力向高卢发起反攻。
但现在我们面临两个方向的选择,我想听听孙将军以及贵国军事顾问团的看法。”
随即,卡尔亲王将原定作战构想详细陈述了一遍。
“此前法军曾试图进攻斯特拉斯堡,结果被我们击退,损失不小,防守力量至今未复。
若从此处突破,阻力应相对较轻。”
“另一个方向便是我们眼下所在的萨尔布吕肯。
此地刚落入我手,敌军防线尚存缺口,倘若动作迅速,或能在他们重新布防之前夺下要冲。”
“孙将军以为,我军该主攻哪一路?”
之所以暂不考虑正面强攻英军阵地,一则因日不落军队素来顽强,攻坚不易;二则汉斯方面得知天朝即将与约翰牛在南亚开战,料定其必将抽调兵力南下支援,届时西线压力自然减轻。
等到那时再动手,胜算更高,战果也将更为显着。
此外,英军目前驻扎于比荷卢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一旦战局不利,极易快速撤离。
即便德军能在正面将其击败,也无法实现围歼目标——付出巨大代价却无法达成战略目的,显然得不偿失。
相较之下,高卢则不同。
他们的国土紧邻前线,一旦突破口打开,便可迅速逼近其首都。
倘若德军能再度攻克铁塔城,极有可能迫使高卢正府求和投降。
一旦高卢退出战争,英军在比荷卢的侧翼便完全暴露。
届时只需一道封锁线切断退路,即可形成合围之势,将滞留当地的英军尽数围歼。
到了那个时候,等待英军的将不再是败退,而是覆灭的命运。
“敢问殿下,您原本倾向于从哪个方向着手反攻?”
孙德胜沉吟片刻,并未急于表态,反而先反问了一句。
卡尔亲王略一沉吟,随即说道:“我们原计划从斯塔拉斯堡展开反攻,原因在于此地夹在阿尔艾斯与洛林之间,高卢人在此的统治本就松散。
当地百姓多为德意芷族裔,历史上曾归属神圣罗马帝国,民心所向自然偏向我方,群众基础十分牢固。”
孙德胜微微颔首,在他看来,这便是占据了“人和”的有利条件。
“此外,此地远离比荷卢一带的英军驻防区,若由我方率先出击,英军难以迅速增援,我们只需集中应对法军即可。”
此前卡尔亲王已试探过这一判断——日不落帝国对跨越低地国家千里驰援高卢人的战事毫无兴趣。
他们不会亲自出兵,顶多敦促南边的意呆利和西班亚派遣部分部队填补战线空缺。
如此一来,即便法军溃败,协约国仍有后备兵力稳住阵脚,不至于全线崩盘、一泻千里。
事实上,上一轮战役中正是由于西班亚军队的及时介入,才遏制了德军初期的迅猛推进。
德军原本进展顺利,攻势凌厉,却因这支援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止步,最终未能达成战略目标。
听完这番分析,孙德胜眉头微锁,陷入深思。
坦白讲,他觉得这两个方向都不甚理想。
无论是选在孚日山脉中部,还是山麓地带发起进攻,德军都将面临地形上的压制。
在这种区域强攻,极易造成重大伤亡。
更棘手的是,山区严重限制了部队机动性,行进缓慢,给敌军留下充足时间构筑第二道、第三道防御工事。
想要一举突破,难如登天。
然而,放眼汉斯与高卢交界的整片区域,似乎也并无更优之选。
“既然如此,那就定在萨尔布吕肯吧。”
德军拿下萨尔布吕肯后,立即以此为跳板,加大投入,发动全面攻势。
尚未来得及重整防线的法军猝不及防,再度被紧随而至的德军打得节节败退。
原本被视为铜墙铁壁的堑壕体系,在德军灵活渗透战术面前形同虚设。
拥有坚固工事、机枪阵地与铁丝网防护的法军,竟被打得四散奔逃,伤亡比例普遍达到二比一,甚至三比一,且阵亡与重伤者多数出自法方。
消息传回高卢,举国震动。
铁塔城更是风声鹤唳,前线稍有异动,便如惊雷般引爆全城恐慌。
这座城池曾在去年的普法之战中饱受摧残,先后经历德军占领、铁塔城公社起义,以及法军血腥镇压。
尤其公社与正府军在此激战数月,平民死伤无数,城市几成废墟。
待到动乱平息时,因战火与后续清洗,数十万人丧生或流离失所,几乎家家带孝,户户蒙难。
这段惨痛记忆,深深烙印在市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