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开明之士!(2/2)
这一点,你应该清楚吧?”
此刻脚盆仍在内战之中,倘若倒幕派也归附天朝,那就等于同时拥有了两个名义上的属国。
如此一来,天朝自然不便再公开支持任何一方。
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坐视其中一方将另一方彻底吞并。
顾维钧的真实意图其实很清晰:你们内斗尽管继续,但只能争夺地盘,绝不能彻底消灭另一方。
一旦出手过重,天朝随时可能介入!
这样一来,倭国便会长期陷于分裂局面,无法统一。
伊藤薄文带回的协议对倒幕派来说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天朝提出的要求虽显严苛,却并非完全无法接受。
毕竟,只要答应这些条件,他们就能找到一条生路,至少不必再担忧来自天朝的军事打击。
虽然正面战场上,由于山县有朋指挥得当,战局正朝着有利于关西军的方向推进,但倒幕派上下心里都清楚,目前的胜利还不足以决定整场战争的结局。
幕府仍牢牢掌控着关东广大区域,手中仍有可观兵力。
即便他们已将幕府派出的一支主力部队团团围住,也无法一举歼灭。
若战事拖延下去,形势反而对他们不利——物资早已消耗殆尽,继续打下去,极可能因补给断绝而溃败。
如今关西各地百物匮乏,尤其是粮食和武器这类战争必需品,缺口尤为严重。
本就资源贫瘠的倭国,在经年累月的战火摧残下,早已捉襟见肘。
不光是倒幕军如此,幕府一方同样面临困境。
区别在于,幕府能从天朝获得支援,通过采购补充军需,这才得以维持战力;而倒幕派不仅无法从天朝进货,反而遭到全面封锁,物资运不进来,处境愈发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与天朝达成和解,既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出路。
“诸位怎么看?”
大保久利通看完文件后长舒一口气,放下伊藤薄文传回的条款清单,环视众人问道。
“大保久利通大人,我认为天朝开出的条件太过分了!特别是不准我们铲除幕府这一条,绝对不能接受!”一名倒幕派中坚官员愤然起身,语气激动。
显然,他对天朝如此赤裸裸地插手本国政局感到极度不满。
“天朝恐怕是想借机分裂我邦,让我们自相残杀,他们坐享其成吧?”
有人一语道破背后的图谋。
可看透又能怎样?现实摆在眼前。
“各位,就算没有天朝干预,我们就真有能力推翻幕府吗?”
大保久利通的心腹见主子沉默,立即站出来发声。
“请大家想想,这场博弈之中,除了我们在前台拼杀之外,真正掌握局势走向的,其实是天朝那位幕后操盘者。”
“即便天朝不公开下令阻止我们灭幕,他们只需暗中扶持幕府,大量出售武器给他们,同时切断我们的供应渠道,就能轻易平衡双方实力。
如此一来,他们的目的照样能达到,不是吗?”
这番话不得不令人信服。
尽管他把倒幕众人比作棋子让人心里不舒服,但事实确实如此——面对天朝这样一个庞然巨物,他们根本没有抗衡之力。
“所以,天朝现在明说不让灭幕,对我们实际影响并不大。
只要他们存此心思,无论是否明令禁止,我们都无法实现目标。”
见众人陷入沉默,那人语气更加坚定:“时势压人,各位还是尽早认清现实为好。”
这话一出,满座皆黯然。
当初他们发动倒幕之时,人人意气风发,胸怀改天换地之志。
那时的天朝也不过是个闭关自守的弱国,甚至比倭国更为衰败。
相比腐朽的清廷,倒幕派中不少人曾留学西洋,见识过西方的科技与制度,正因如此,才萌生变革之心,欲效仿西法以图强。
他们的构想不可谓不宏大,在推翻幕府这一陈旧体制后,效仿西洋诸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继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力求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富强、军力昌盛。
待国力稳固之后,便挥师西进,先取高丽半岛作为立足之地,再以此为跳板深入内陆,最终图谋吞并整个大华!
其实,这种野心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倭国便已有萌芽,只不过彼时面对强盛的大唐,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
然而倭人从未真正放弃此等图谋,毕竟孤悬海外,若不向外扩张,几乎无路可走。
因此,倒幕一派所谓的“开明之士”最初也是这般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