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鹰酱撑不住了,开始撤退了!(2/2)
事实上,背后这支汉军兵力仅有四五万人,数量上远不及谢尔曼麾下的大军。然而,尽管占据人数优势,他却完全无法遏制对方的猛攻。双方均未构筑工事,战场毫无遮蔽,纯粹是一场猝然相遇的野战。而在这种情况下,汉军无论是指挥协同、士兵素质还是战斗意志,都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想到这里,谢尔曼背脊发凉。区区四万五千人便已有如此破坏力,几乎将他的防线撕成碎片;倘若对岸那数十万汉军尽数渡过密西西比河,自己这支孤悬前线的部队,恐怕连撤退的机会都不会有,只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按理说,既然清楚放任敌军渡河后果如此严重,谢尔曼理应拼死固守阵地。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恐惧——害怕继续滞留此地会被迅速包抄围困。刚才短暂交锋中汉军展现出的迅猛与精准,已足以证明他们具备一口吞下整支北军的实力。
于是,他最终放弃了坚守的念头。毕竟这里本就不是预设防御区域,只是用于试探性进攻的临时据点,事先根本没有修筑任何像样的防御设施。在这种无险可守、无工事依托的情况下,一旦被合围,结局只会是彻底覆灭。
对他而言,留下就是等死,唯有果断突围,尽快与其他部队会合,才有一线生机。
站在谢尔曼的角度看,这个决定并非全然错误。但若他知道真相——对岸所谓的“主力”其实只是由仆从军冒充的虚张声势,而此刻正猛攻他侧后的这支小股部队才是真正核心力量——那么他绝不会轻易放弃阵地。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谢尔曼。归根结底,问题出在鹰酱的情报系统太过滞后与低效。如果他们能早些查明:西海岸的汉军才是主攻方向,北方部署的部队不过是一支牵制用的偏师,那么就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误判。
要知道,北线汉军总数不过二十多万,还需分散驻防于蒙大拿、北达科他和明尼苏达等多个边远地区。赵明诚直接统辖的部队仅十余万,为牵制格兰特与谢里登两路大军,其兵力又被进一步拆分,实际可调动者不过五万上下。
相比之下,谢尔曼手中掌握的兵力足足是对方的十倍。即便承认汉军装备精良、战力出众,也断不至于达到以一当十的地步。
所以,若从全局视角来看,谢尔曼的选择无疑过于谨慎,甚至显得怯懦。正因这一保守决策,北军整体局势迅速恶化,陷入被动泥潭。
“将军!鹰酱人撑不住了,开始撤退了!”
前方敌军动静异常,不仅没有增兵反扑,反而逐渐后撤,队形也开始松动。原本汉军还在商议是否暂停进攻,重新整编队伍,稍作休整再行推进。谁料还未行动,对手竟率先动摇,主动撤离战场。
这反应大大出乎所有人预料。众人原以为,面对突袭,鹰酱军至少会调集兵力组织反制,甚至试图利用人数优势实施包围夹击——毕竟己方兵力处于明显劣势,正是打歼灭战的好时机。
可眼前的情形却是:鹰酱人既不反击,也不布防,反倒慌忙后撤,毫无斗志可言。显然,他们的士气早已崩塌。
别说组织反攻、合围汉军了,就连坚守阵地的念头,他们都没能坚持住。
眼见汉军步步逼近,防线随时可能被突破,北军立马调转方向,拔腿就跑,连已经打了大半、眼看就要拿下的前线据点也直接丢弃。
此时汉军已从两面包抄而来,继续强攻阵地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极可能被反咬一口。一旦陷入包围,局势将彻底失控。因此,鹰酱人当机立断,果断撤退——扔下残破不堪的阵地,甩掉一切拖慢行军速度的装备物资,像逃命般仓皇撤离!
“追!绝不能让他们就这么全身而退!”
赵明诚对敌军的迅速溃逃感到意外,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让对方安然撤离,必然会引发怀疑——为何汉军不乘胜追击?
河对岸那支主力部队正准备渡河,此前因水面阻隔,看不清对岸实情。可一旦仆从军也过河,身份迟早暴露。
北线这支汉军本就是佯动牵制之用,兵力有限,战力并不占优;而对面鹰酱在北方部署的却是精锐主力,兵力多达百万。一旦被识破虚实,形势将急转直下,陷入被动。
因此必须主动出击,穷追不舍,把敌人的有序撤退搅成一场混乱溃逃!
唯有如此,才能扩大战果,打乱对方节奏,使其无暇分辨我方真实实力,更无力发起反击。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鹰酱军队本就在惊惧中仓促后撤,最怕的就是落在队伍末尾,被追上歼灭。而此刻汉军竟真如影随形,紧咬不放,从背后猛烈打击。
断后的士兵被打得七零八落,却无人敢停下抵抗。他们害怕一旦止步,前头部队便会彻底抛下自己,独自逃生。可若一味奔逃,又成了任人宰割的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