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获知敌军动向,成为胜负关键!(1/2)
北美的地理格局颇为特殊:虽广布平原,但在其纵深之中,分布着两条纵贯南北的山脉与一条大河——由西至东依次为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阿拉巴契亚山脉。
其中,落基山脉是大陆上最大的山系,将鹰酱领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侧即后世所称的西海岸,如今人烟稀少,除少数原住民外,鹰酱居民寥寥无几。
而落基山脉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中西部。尤其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带人口稀疏,越往内陆,人迹越罕至。
密西西比河与阿拉巴契亚山脉之间的广袤地带,被称作中部区域。这片土地日后将成为鹰酱国家最重要的粮仓。相较于西部荒原,这里人烟稠密,村落城镇星罗棋布;但若与最早迎来移民潮的东部沿海相比,人口仍显稀疏。
得益于北美独特的地理构造——一望无际的平原与纵横交错的河流系统,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水系带来的丰沛水源,这片沃土天然适宜农耕发展。正因如此,后世那种动辄千亩的大农场才得以兴起:只需寥寥数人,凭借高效机械便可打理整片田地,实现惊人产出。
然而在这个时代,机械化尚未成形,农田劳作几乎全靠人力支撑,而承担这份重担的,正是黑人奴隶。北方情况稍好,南方种植园中则充斥着大量被奴役者,他们日复一日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维系着整个南方经济的运转。
与此同时,北方正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年轻力壮的劳动者进入工厂、矿山和铁路工地。于是,解放农业劳动力成为迫切需求。但这直接触动了南方大地主的根本利益——他们的财富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
矛盾由此激化。双方各执一词,谈判屡屡破裂,谁也不愿让步,最终演变为兵戎相见的局面。这场冲突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鹰酱南北战争,亦即鹰酱内战的深层根源。
当格兰特听到参谋们提出的部署建议时,并未轻率回应,而是沉思良久。
中部地势平坦开阔,人口分布零散,在此迎敌显然不利。更令他警惕的是,汉军部队中悄然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作战单位——它们对子弹似乎毫无畏惧,移动速度远超常人,甚至快过奔马,且不知疲倦,无需像战马那样频繁休整。
尽管尚未探明这种“兵器”的真实本质,但格兰特凭借多年战场经验敏锐察觉:这类单位一旦投入平原战场,极可能形成压倒性优势。普通骑兵已在开阔地带极具威胁,如今又出现一种更快、更耐久、更难击溃的新式力量,其破坏力远非传统骑兵可比。
因此,绝不能在平原与敌主力正面交锋。最多只能留下少量兵力进行袭扰和迟滞,为主力争取时间构筑防线。
“那就依你们所言,”格兰特果断拍板,“主力立即向阿拉巴契亚山脉方向转移,依托山势建立防御体系。”
他从不固执己见,对于合理的军事建议向来采纳迅速。
可紧接着一个问题浮现出来:“那么,谁来负责断后?”
参谋们原本因主将采纳方案而欣喜,此刻却纷纷面露难色。
撤退行动最忌无序混乱。若无人殿后,一旦大军开拔,敌军趁势追击,极易引发连锁崩溃。
倘若这支队伍全是格兰特亲手训练的老兵,纪律严明、进退有度,倒还不至于太过担忧。可现实是,这一路行军不断收编各地新兵,成分混杂,许多人缺乏训练,士气松懈。一旦战局紧张开始后撤,这些人很可能率先四散奔逃,进而拖垮整支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