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聚义楼签约定北境,一纸文书起风云(2/2)
聚义楼的钟声忽然响起,“铛——铛——铛——”雄浑的声音掠过市集,传到铁矿、传到工坊、传到流民新盖的草屋。
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早上听断云卫说,今天要“定大事”。《断云律》石碑前,有人扯着嗓子喊:“朝廷认咱断云寨了!以后咱不是草寇,是正经百姓了!”
“真的?那我的地契算数了?”李老三的小儿子举着那张皱巴巴的纸,蹦得老高。
“咋不算数?曹当家的盖了章的!”
商户们更激动。绸缎铺的张老板让人搬出鞭炮,“噼里啪啦”放了起来:“以后往江南运货,路更顺了!燕云省再不敢卡咱的货了!”
校场里,铁骑营的士兵们举着线膛枪,对着天空鸣枪庆祝,枪声“啾啾”作响,惊得鸽子扑棱棱飞过聚宝市。赵虎看着兴奋的士兵,忽然觉得那一万两岁贡花得值——弟兄们守着这片地,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心放鞭炮、士兵能挺直腰杆吗?
夕阳西下时,市集更热闹了。民政司的人在街口搭了台子,给流民发地契;商政司贴出新告示,说“临江府的茶叶、丝绸关税降两成”;军政司则在招募新兵,牌子上写着“月饷三两,管饭,配发新枪”。
一个从中原逃难来的老秀才,站在石碑前,看着“流民可凭劳动换土地”的条款,忽然对身边的孙子说:“咱不走了。这儿虽不考八股,可日子过得实在。”
入夜,聚义楼还亮着灯。曹林和诸葛红月站在窗前,看着远处冶炼坊的火光——那里正在赶造新的火炮,铁水映红了半边天。
“下一步,该往南走了?”诸葛红月递来一杯断云烧,酒液里晃着灯火的影子。
曹林接过酒杯,望着中原的方向。那里有更宽的商路,更多的人口,也有朝廷的根基。但他摇了摇头:“不急。先把北境的根基扎成铁桶。”
他想起刚到断云寨时,喝的是带沙的水,住的是漏风的窝棚,手里只有二十把锈刀。如今,水渠流过良田,铁轨通到矿场,票券能换白银,百姓敢放声笑。这一切,比打赢一场仗更重要。
“你听。”曹林侧耳。
窗外传来隐约的歌声,是流民们在唱新编的小调:“断云寨,天朗朗,有铁有粮有学堂……”歌声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透着股踏实的欢喜。
诸葛红月靠在他肩头,轻声道:“这北境的风,以前吹的是流寇、是饥荒,现在吹的是烟火、是希望。”
“以后,它只为咱断云寨吹。”曹林举杯,对着窗外的夜色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暖得人心头发烫。
文书静静躺在聚义楼的抽屉里,墨迹已干。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结束。当断云寨的铁蹄踏上江南的土地,当票号的印章盖遍中原的商路,当《断云律》的精神传到更远的地方,今日的妥协,终将成为明日逐鹿的起点。
夜风掠过聚宝市,带着铁器的冷冽,也带着粮食的清香。北境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