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在华尔街反向收割那些年 > 第218章 流动性诅咒与资本人格化的陷阱

第218章 流动性诅咒与资本人格化的陷阱(1/2)

目录

“情感光谱”算法的成功治愈,像一颗投入粘稠湖面的石子,虽然只激起了一圈微小的涟漪,却让反收割联盟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然而,没等他们把这套“情感觉醒疗法”标准化推广,一场更诡异、更无声的危机,如同弥漫的毒雾,笼罩了华尔街。

这一次,不是恐慌,不是怀疑,而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停滞”。

起初是几家专注于长期价值投资、风格稳健的家族办公室和养老基金。他们的交易员发现,执行大宗交易时异常艰难,不是没有对手盘,而是交易指令仿佛陷入无形的泥沼,成交速度慢得令人发指,且最终的成交价总是不利。仿佛市场本身在抗拒他们的“买入并持有”策略。

紧接着,一些实体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发现他们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成本莫名飙升,发行债券或增发股票时,投资者兴趣寡淡,流动性如同沙漠中的水滴般迅速蒸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概念炒作火热、高频交易活跃的“网红”资产,流动性却依然充裕,甚至更加泛滥。

“检测到‘资本偏好’出现结构性畸变。”∫符号的光轨在陆川意识中勾勒出令人不安的曲线,“流动性正在自发地、系统性地从‘生产性资本’向‘投机性资本’转移。这不是市场正常波动,更像是一种……‘诅咒’。”

陆川的煎饼摊也感受到了这股寒流。几个以前常来讨论基本面分析的老主顾,唉声叹气地抱怨现在募资太难了,好的项目无人问津,钱都流向了那些“听起来很炫但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元宇宙、人工智能概念公司。

“这不正常,”一个搞小型制造业的老板咬着煎饼,愁眉苦脸,“我厂子技术过硬,订单稳定,就是想贷点款升级设备,银行都说风险高。可我隔壁那个就弄了个虚拟数字人跳舞的App,啥收入没有,估值都吹到天上去了,一堆人抢着投!”

王姨也插嘴:“是啊,连菜市场都受影响。卖有机蔬菜的老张,想扩大种植规模,借不到钱。可那些搞什么‘区块链溯源有机菜’(就是把二维码印得花里胡哨)的,反而融到资了!这世道……”

苏杭通过数据监控,证实了这种感受。“流动性分布曲线出现严重右偏,”他指着屏幕上的图表,“大量资金沉淀在短期、高波动的投机领域,而支撑实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本血脉正在逐渐枯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扭曲资本的‘本能’。”

莉莉丝尝试用她的方式感知,她闭上眼睛,双手抚摸着水晶球,眉头越皱越紧:“我感觉到……资本……它好像‘活’了,但它生了病……它变得极其‘浮躁’和‘短视’,只对即时的、强烈的刺激有反应,对那些需要耐心培育的、缓慢生长的价值……充满‘厌恶’……就像……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多动症的孩子!”

资本的人格化?而且是一个生了病的、扭曲的人格?

“是‘零号病人’的新变种?”赵大爷握紧了炒勺,“这次它不搞恐慌,改搞‘宠溺’了?”

“不完全是,”∫符号分析道,“这更像是‘零号病人’利用之前‘做空之夜’和‘信任危机’造成的创伤,催化了资本内部固有的‘逐利短视’倾向,并将其放大到了病态的程度。可以称之为……‘流动性诅咒’或‘资本多动症’。”

就在这时,一位不速之客,带着一身低调却价值不菲的定制西装和难以掩饰的焦虑,找到了陆川。他是某家百年历史、以稳健着称的家族基金的实际管理者,名叫劳伦斯·范德比尔特。

“陆先生,”劳伦斯的声音带着一丝古老的优雅,但更多的是疲惫,“我的家族,世代信奉‘像种树一样做投资’。但我们发现,脚下的土地正在变得贫瘠……不,是变得‘急躁’!资本不再愿意陪伴企业成长,它们只追求瞬间的绽放,哪怕之后就是凋零。我们遵循了所有的规则,保持了最大的耐心,却像是在逆水行舟……我怀疑,是不是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改变了游戏规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