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开启·时代对话.10. [破译]生命的答案(1/2)
10.[破译]生命的答案
那张承载着怪异密码的纸片,被苏晓晨用透明的塑料封套仔细保护着,贴在了她宿舍书桌前的墙上。一连几天,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对着那几行由汉字偏旁、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凝神思索。它们像一团盘根错节的迷雾,笼罩在陆明远——那位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掌柜”——生命的终点之前,仿佛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道谜题,也是通往他内心世界最深处的、唯一一把形状古怪的钥匙。
江静云那句“需要对他这个人,有更深的共鸣”的话,时常在她耳边回响。她知道自己缺乏那种血与火淬炼出的共同经历,但她有年轻人的执着,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从那些档案、那些信物、那些江静云的讲述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对那个群体和那个时代的理解与共情。
她尝试了各种方法。起初,她以为这是某种简单的部首替换密码,试图将那些不完整的偏旁部首组合成完整的汉字,但结果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她又怀疑数字是坐标或者页码,但对照地图和档案编号,同样一无所获。那寥寥几个英文字母,更是孤岛般的存在。
挫败感如同潮水,时涨时落。但她没有放弃。她反复翻阅着自己记录的关于陆明远的点点滴滴——他的性格(沉静、儒雅、肩负重任),他的习惯(深夜独自抽烟、看地图),他的信念(对“西安”二字的特殊情感),以及他最终的选择(与城同眠)。她试图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在那种随时可能暴露、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他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最重要、最不容有失的信息,或者……最私密的心声?
一天深夜,宿舍里只剩下台灯昏黄的光晕。苏晓晨又一次凝视着那几行符号,目光疲惫地扫过第一个组合:“钅十西74-8-11氵每女口1-15-14-5”。忽然,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掠过她的脑海!
部首!这些部首,会不会不是用来组合成新字的,而是……本身就是指向特定汉字的“索引”或“提示”?而数字,会不会不是连续的代码,而是……对应着某种特定文献或密码本的页、行、字位置?
这个想法让她精神一振。她立刻想到了陆明远那儒雅的气质,想到了他作为“古籍商”的掩护身份,想到了他们在旧书店的初次接头!他最熟悉、最可能随手拈来作为密码本的东西,会是什么?
书!一定是书!而且很可能就是他伪装身份时最常接触的古籍!
这个突破性的猜想让她心跳加速。她强压下激动,开始尝试。陆明远精通古籍,但哪一本才是他可能默认使用的“密钥”?她回想起江静云讲述初次接头时,陆明远手里拿着的,是《史记》!
她立刻从图书馆借来了不同版本的《史记》,回到宿舍,迫不及待地开始验证。
她将第一个符号串拆解:“钅十”可能指“针”或“钟”,但结合上下文似乎不通;“西”是明确的汉字;“74-8-11”是数字;“氵每”是“海”;“女口”是“如”或“恕”?“1-15-14-5”又是数字。
她尝试将数字对应《史记》的页码、行数、第几个字。但不同版本页码不同,结果一团混乱。她换了一种思路,数字会不会是坐标,比如第几卷、第几篇、第几行?
她选择了中华书局最经典的点校本《史记》作为基准,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坐标法”尝试破译“1-15-14-5”。她假设第一个数字是卷数,第二个是某种分段(可能不是标准篇目),这在她有限的测试中很难定位。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进展甚微。
疲惫和沮丧再次袭来。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目光无意识地扫过桌角那本她自己也常翻看的、页面已经卷边的《古代汉语词典》。一个更大胆的想法骤然诞生——会不会,密钥根本不是某一本特定的书,而是……一种更通用、更隐蔽的规则?比如,这些部首和数字,指向的是一本常见的、几乎每个读书人都会用的工具书?而《古代汉语词典》的现代版本显然不对,但在那个年代,什么是通用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或者,《说文解字》!
陆明远那样的学问底蕴,使用这类经典工具书作为密码本,合情合理!
这个想法让她浑身战栗。她几乎是跑着去了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申请查阅了馆藏的早期版本《康熙字典》。
她将密码纸片铺开,屏住呼吸,开始新一轮的破译。她假设“钅十”不是组合,而是分别指向“金”部和“十”部,数字则对应该部首下的页码和字序!
她小心翼翼地翻阅着厚重的《康熙字典》。“金”部……找到!“十”部……找到!她按照数字“74-8-11”去查找对应位置的字……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古籍检索规则的熟悉。当她终于根据模糊的定位,结合上下文猜测,推断出“74-8-11”指向的可能是“值”字时,她的手心已经全是汗。
“西”字是明确的。
“氵每”指向“海”部,再结合后续数字……她推断出是“得”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