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回京(2/2)
“秦先生,一路辛苦。”他屏退左右。
“王爷。”杨映溪拱手一礼,并无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京中情形,崔大人信中已略述一二。不知王爷急召,所为何事?”
萧墨玄示意她坐下,沉声道:“陛下登基,大局已定。然百废待兴,国库依旧空虚。北方戎狄虽暂退,然狼子野心不死,边军粮饷、军械补充仍是巨大压力。
盐政改革初见成效,但利益牵扯甚广,暗地里的抵抗从未停止。佑璋兄与本王皆认为,当务之急,需进一步开源,并巩固现有新政。”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杨映溪,“不知先生可有何开源之策。本王需要先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和生财之道。”
杨映溪微微一笑,对此并不意外。权力的巩固离不开财富的支撑。她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清单:“王爷,钱财之事不必着急。秦某此次回来已经准备足够的银两,我让人从江南和泉州各运了一批银两回京,算算日子,差不多也快到了!烦请王爷派人出城去接应一下。另外,哪里再有额外需要,可就地去我的票号取用。
我有更重要的事汇报给王爷!”她将红薯、玉米之事简要说明,尤其强调了红薯和玉米惊人的产量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橡胶的事她之所以没说,因为橡胶目前无法量产,且用途有限,所以就先不说了。)
“……此二物若推广开来,不出数年,我大虞粮仓可满,百姓饥馑可大幅缓解,民心安定,兵粮无忧。”
萧墨玄听着,眼神越来越亮,他自然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此物……果真如此神奇?”
“这是自然,根据当地人所说,红薯不但易于种植,不挑地,几乎是随便扔到哪里哪里就能长,且产量极高,亩产在千斤左右!”杨映溪平静的说着。
“什么?多少?”听到亩产千斤这个数字的时候,萧墨玄和崔佑璋都吃惊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这是保守估计吧,主要是目前咱们还没有掌握红薯的种植技术,等摸透了种植属性之后,以后的产量只高不低。而且这东西,生吃,煮着吃,烤着吃,磨成粉……做法多种多样!
还有玉米是大洋另一边的产物,咱们不知其属性,所以产量不好估计,但是听当地人说这是他们那里的主食,相信产量应该也不会太低。”
“好!好!好!”萧墨玄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难掩兴奋,“先生真乃国士!此事若成,先生当居首功!”他立刻意识到这些新事物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
“王爷过誉。此乃秦某分内之事。”杨映溪谦逊一句,随即话锋一转:
“但是王爷,这两种新作物的种植在我们没有完全弄懂其属性的时候,暂时保密,一定要从开始就防止这些新的经济型作物被那些世家垄断和控制!
我们可以找各地的好手,在郊外选几个不同地质,不同环境条件的地方分别种植,让人详细记录过程,方便日后推广!”
“对对,此事事关重大,是应该保密,这样,等选好了地方,本王会派重兵把守,严禁消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