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人才储备(2/2)
萧墨玄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烟雨朦胧的庭院,沉声道:“你所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此事……需从长计议,但方向,已然明确。”
崔佑璋也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比想象中还要多,还要……有意思。”
三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关乎国运未来的宏大共识,在这一刻,变得更加牢固。
个人的情感纠葛,在这宏伟的蓝图面前,似乎也暂时退居到了一个不那么紧要的位置。
雨势渐歇,天光透过云层,在水榭内投下斑驳的光影。三人之间的气氛,因这关乎国运的深谈而显得格外庄重。
杨映溪从来都不是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的人。她见两人接受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便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于人才的选择,兼容并蓄,唯才是用。”她条理清晰地说道,“寒门取仕固然是打破世家垄断、广纳贤才的重要途径,需要重视;但对于世家子弟,也不能因噎废食……”
她看向崔佑璋,语气中带着肯定:“世家之中,亦不乏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且能深刻反思自身阶层弊病的年轻俊杰。
比如佑璋你,还有你之前提过的几位旁支子弟,皆是明理之人。对于这样的人才,我们应当大胆吸纳,着重培养。
他们的家族背景和人脉,若运用得当,反而能成为推行新政的助力,而非阻力。”
“至科研实践类的人才,”杨映溪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我在筹建慈济院和天工院之初,便有意留意和储备。
这些年下来,确实网罗和培养了一批不尚空谈、精通实务的干才。他们或许不擅长官场的那一套规矩,但在工程营造、器械改良、医药农桑、商贾算学等方面,各有专长。”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萧墨玄和崔佑璋,带着一种建设者的笃定:“他们不缺才能,缺的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施展、实现价值的稳定平台,以及一套公正的考核与晋升机制。
若能将这些实干人才与通过科举选拔出的治理型人才相结合,上层建筑与下层基础并举,虚实相生,或许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人才梯队。”
崔佑璋也抚掌赞叹,“映溪此言,深得我心。打破门户之见,方能汇聚天下英才,共图大业!”
“其实,世家之祸的解决,其实只要皇权手中有一支足够强大,又能不被世家染指的武装力量,就如同给世家脖子上套了一个绳索!”
有一个伟人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木仓木干子里出政木又!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
雨不知何时渐渐停了,一缕金色的夕阳穿透云层,照亮了水榭。三人心中那幅关于大虞未来的宏伟蓝图,随着这番深入探讨,变得更加清晰和丰满。人才的基石已然指明,接下来的,便是如何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