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救过朱元璋命的胡夫人(2/2)
尤其是近一年来跟胡惟庸走得颇近的延安侯唐胜宗、东莞侯何荣,两人腿一软,差点没当场瘫下去,赶紧顺势就趴伏在冰冷的石板上,高呼:“陛下圣明!胡相……忠烈啊!”声音都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
戴秀敏不是蠢人。能在乱世活下来,还能用乳汁救下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的女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敏锐。
她听着朱元璋那番“肺腑之言”,看着周围大臣的反应,心里已然明镜似的。皇帝这是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丈夫的死,必须定性为“自杀”,而不是“被皇帝亲手砸死”。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平息风波,稳住朝局,也……才有可能保住她,甚至保住胡家其他人。
她立刻顺势而下,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明明是一品诰命夫人,此刻却自谦到了尘埃里,声音哽咽却清晰:
“民女……多谢陛下如此信任惟庸!陛下明鉴万里!这些年,要说老胡他居功自傲,行事有些狂悖,那是真的,民女也不敢替他遮掩。但他对陛下、对大明的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鉴!绝无半分反心!这一点,民女……民女愿以性命作保!”
她这番话,说得极有水平。既承认了胡惟庸的一些“小毛病”,坐实了皇帝给的台阶,又死死咬定了“没有反心”这个核心,把自己放在了感恩和作证的位置上。
一旁的马皇后见状,心中暗叹一声,知道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她上前一步,温柔地扶起戴秀敏,声音慈和却带着定调子的力量:
“大嫂何必如此自称?你是一品诰命,更是陛下的恩人。当年若非你用……用乳汁救了重八一命,焉有今日之大明?这份恩情,我们夫妇从未敢忘。你放心,即便……即便老胡真有什么,也必是他一人之过,断不会牵连于你。”
马皇后的话,等于是在朱元璋的定性上,又加了一道保险,明确保下了戴秀敏。
朱元璋顺势点头,做出了安排:“李先生(李善长),宋先生(宋濂),老胡的后事,就劳烦二位,按公爵的规格亲自操办。等他出殡那日,咱……要亲自去送送他,送送咱这位‘忠臣’!”
说完这个,他却绝口不提那两道免死金牌,也没有对戴秀敏有任何额外的封赏安抚,只是对马皇后示意了一下。马皇后会意,亲自搀扶着脚步虚浮的戴秀敏,慢慢走向偏殿休息。
经过丈夫那具逐渐冰冷的尸体和那摊刺目的血迹时,戴秀敏的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但她死死咬着牙,目光直视前方,甚至不敢低头看一眼,任由马皇后将她搀了过去。
处理完胡惟庸的“身后名”,朱元璋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扫过底下噤若寒蝉的文武百官。
“中书省,不可一日无主。”他声音恢复了往常的冷硬,“李先生(李善长)年事已高,不好再让他劳心劳力,回来当这个丞相了。”
他的目光在勋贵班列里扫视,最后落在了徐达身上。
“天德啊,”朱元璋的语气甚至带上了一点难得的随意,“要不,你回来继续当这个左丞相?”
徐达浑身一个激灵,差点没跳起来。这哪里是肥差,这分明是架在火炉上烤啊!胡惟庸的血还没干呢!他几乎是吼出来的,第一时间,用最坚决的态度推辞:
“臣干不了!上位!您就别拿臣开玩笑了!臣就是个带兵打仗的粗人,哪懂中书省那些事儿?干不了干不了!”
朱元璋似乎根本没指望他答应,甚至好像没听见他这句推辞,目光已经移开,像是自言自语般随口道:
“那就……把汪广洋从广东召回来,让他担任左丞相。”
“右丞相嘛……咱再想想。”
“其他人……”他接连点了几个二三品文官的名字,“你,你....担任左丞;你,你,还有你担任右丞;还有你们几个,分别担任参知政事、平章政事……”
他一口气任命了好几个人,完全违背了《大明会典》里对中书省官员员额的明确规定。一下子,中书省的主要职位几乎全都超编任命,塞满了人。
底下的大臣们心里飞快地盘算着。陛下这是想干嘛?通过增加官员,把每个人的权力拆散、缩小,互相牵制?还是说……经历了胡惟庸这事,他怕了?怕再把太子累出个好歹,所以不敢裁撤中书省,反而要用更多人来分担政务?
谁也猜不透朱元璋的真正心思。但至少,眼前这一关,看似是过去了。只是那浓重的血腥味和天幕投下的巨大阴影,依旧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