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名将的末路(1/2)
天幕上,朱及第的身影显得格外沉重,背景是蜿蜒的北疆长城与江南水乡交织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一座孤寂的坟墓。
“老铁们,我们见证了戚继光如何以义乌矿工为基石,锻造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书写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大明这艘巨轮上,真正的风暴往往并非来自外部的惊涛骇浪,而是内部的朽烂与倾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代名将的凄凉晚景,和一支无敌雄师如何没有倒在御敌的沙场,而是覆灭于自己人的阴谋之下。”
“东南倭患在戚家军的铁拳下基本平息,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朱及第叙述道,“隆庆年间,他被调往北方,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官至左都督,加封少保,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他将南方抗倭的经验带到北疆,整顿边军,修缮长城,创建车营,改进火器,使得蓟门防线固若金汤,在任期间,‘蓟门晏然’,蒙古诸部不敢轻易犯边。”
“然而,位极人臣也意味着他更深地卷入了政治漩涡。”朱及第话锋一转,“他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这才得以在北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这层关系,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文官集团看来,一个与权倾朝野的首辅过往甚密、且手握重兵的武将,是极其危险的。”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朱及第的语气变得低沉,“明神宗朱翊钧对张居正的不满与忌惮瞬间爆发,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清算风暴迅速席卷朝堂。作为张居正改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受益者,戚继光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墙倒众人推。之前忌惮戚继光战功和能力的文官们,此刻纷纷跳出来,上疏弹劾。”天幕上列出几条主要的罪状:
“党附张居正,结交阉宦”(与张居正结党,还巴结太监)。
“在蓟镇挥霍无度,虚报兵额”。
“在南方时,其部下竟敢斩杀张居正政敌之子”(此事存疑,但被大肆渲染)。
“这些罪名,有些是捕风捉影,有些是夸大其词,但在政治清算的狂热下,无人关心真相。”朱及第叹息道,“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离经营了十六年的蓟镇。次年,给事中张鼎思弹劾其‘在闽浙战功赫赫,然在北方无功’,戚继光被罢官免职。万历十三年,他再次遭到弹劾,最终被彻底革职,削去所有官爵。”
“曾经威震东南、拱卫北疆的一代名将,就这样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无尽的惋惜,“罢官回乡后,戚继光晚景极其凄凉。他家徒四壁,贫病交加,甚至无钱请医买药。万历十五年腊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戚继光在山东蓬莱老家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岁。史载‘野无成史,家无余财,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更令人心寒的是,”朱及第补充道,“他去世后,朝廷反应冷淡,几乎无人问津。一位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的将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
“而戚继光一手打造的英雄部队——戚家军(此时多为北方募兵,但仍沿用其精神和战法),其结局同样悲惨。”朱及第的语气变得悲愤,“万历二十三年,在戚继光去世八年后,一场针对这支强军的阴谋在蓟镇上演。”
“当时,部分南兵(原戚家军骨干)因长期被拖欠军饷,在蓟州石门寨发生哗变,但很快被平息。这本是一次可以妥善处理的军纪事件,然而,一直视戚家军为眼中钉的朝廷官员和北地军阀,却将其视为铲除这支‘异己’力量的绝佳机会。”
“他们污蔑南兵‘谋逆’,夸大其词,并设下圈套。”朱及第沉痛地说,“时任蓟州兵备副使的王保,以‘发饷’为名,将参与哗变以及大量并无关联的南兵将士,诱至演武场集合。当这些士兵放下武器,准备领取欠饷时,伏兵四起,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军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史载,‘……击杀数千人,余众尽溃……’”朱及第几乎是一字一顿地念出这段记载,“这就是震惊大明的‘蓟州之变’,也被称为‘蓟州兵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