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乱反正”

第221章 朱皇帝的“拔乱反正”(2/2)

目录

马车辘辘驶离钱塘,罗贯中犹自沉浸在即将步入仕途的兴奋与憧憬中,低声与施耐庵讨论着京中局势、可能的考题。

施耐庵却沉默着,回头望去,宅院早已消失在夜色中,唯有天边那最后一点微弱的光痕,以及怀中那沉重书稿的触感,提醒着他昨夜的一切并非虚幻。

他知道,此行应天,或许能得一官半职,光耀门楣。但他更知道,那个属于江湖、属于草莽、属于纵横笔墨的梦,或许就此醒了。皇帝用一纸诏书,不仅“诏安”了他们这两个前朝遗民,更悄然捆住了一支可能生出“异端”思想的笔。

马车向着帝都方向疾驰,将文人的野性与未竟的故事,一同碾碎在洪武年间的官道之上。而夜空深处,那天幕似乎闪烁了一下,最终彻底隐去,仿佛从未出现过。

就在施耐庵与罗贯中被“礼送”入京的同时,洪武皇帝朱元璋针对“天幕污蔑”的拨乱反正行动,以更迅猛、更广泛的姿态展开,其用意深远,旨在彻底扭转天幕带来的不利影响,重塑朝廷的绝对权威。

首先感受到这股“春风”的,是那两个曾被天幕公开点名为“建文四傻”的年轻学子——齐德(尚未改名齐泰)与黄子澄。

一道旨意分别送达二人府上或任所,内容大同小异:着其即刻准备,参加即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特设“博学鸿儒科”,以展其才学。

这对齐德和黄子澄而言,不啻于久旱甘霖,绝处逢生!

自从天幕将“建文四傻”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他们便如同染上了瘟疫,同学避之唯恐不及,教谕虽未明言贬斥,但科举之路已然断绝,平日里承受的异样眼光与私下指摘,更是让他们度日如年,甚至心生归隐之念。

如今,这道旨意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平反!皇帝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朝廷不信天幕谗言,唯才是举!他二人并非什么“祸国蠢材”,而是值得皇帝亲自考核、有望重用的“博学鸿儒”!

齐德捧着旨意,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家中设香案叩谢皇恩,只觉得胸中块垒尽消,对未来的仕途重新燃起无限希望。黄子澄亦是如此,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立刻闭门谢客,埋头苦读,誓要在科考中一鸣惊人,报答圣恩。

此举迅速在官场传开,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所有人都看清了皇帝的态度:陛下不仅不信天幕,更要大力提拔被天幕“污蔑”之人,以此彰显皇权的绝对正确,以及对“妖言”的彻底否定。

更引人瞩目的信号,出现在老曹国公李贞的葬礼上。

李贞作为朱元璋的姐夫,年高德劭,他的逝世是勋贵圈中的一件大事。葬礼极尽哀荣,皇帝亲自辍朝三日,亲自致祭,百官往吊。

而在葬礼上,一个消失了许久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众人视野中心——那便是被天幕斥为“战神”、“葬送百万大军”的曹国公世子,李景隆!

他一身重孝,以嫡长孙的身份,承担起了主要迎送宾客的责任。虽然面容憔悴,悲戚之色甚浓,但其行动举止,沉稳有度,并未因天幕的揭露而显得局促不安。更重要的是,在场的所有勋贵文武,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都依旧以“曹国公世子”之礼待之,仿佛天幕中那个愚蠢败军的形象从未存在过。

皇帝不仅亲临,而且宫中赐下的赙赠格外丰厚,并明确指示由李景隆主持丧仪。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强烈的政治信号:陛下对李家恩宠未衰,对李景隆也并未因天幕之言而弃用。所谓的“未来”,在陛下的意志面前,不值一提。

李景隆的“回归”,让许多原本因天幕而对自身命运感到惶恐的勋贵子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从严禁观看天幕到保甲连坐,从擢升方孝孺到征召施、罗,从平反齐、黄到默许李景隆亮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朱元璋坐在深宫之中,冷静地操控着这一切。他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口径,否定天幕的权威性;其次要从行动上切断天幕的传播,防止其继续蛊惑人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重新牢牢掌控权力的分配与话语的解释权。

他要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天下人:谁能升官,谁被重用,谁家恩宠不衰,只取决于他朱元璋的意志,而非什么虚无缥缈的“天幕预言”!他要将这被天幕搅动的人心,用更强力的手段,重新纳入他设定好的轨道。

那张名为“皇权”的无形罗网,正以更密、更韧的丝线,悄然重织,覆盖整个大明。那些试图在网眼间窥探“未来”秘密的目光,要么被强行扭回,要么,就将面临被这罗网无情绞碎的风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