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六零辣妈:重生带娃奔小康 > 第207章 晚秋资助的贫困生群体扩大,成立专项助学基金

第207章 晚秋资助的贫困生群体扩大,成立专项助学基金(1/2)

目录

一九九〇年的暮春,暖风拂面,绿意铺陈。红旗生产大队的田野间,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芬芳,“自然臻味”种植基地里,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的果蔬藤蔓顺着支架攀爬,缀满了鲜嫩的果实,生机盎然;食品坊的厂区内,机器运转的轰鸣与员工们的欢声笑语交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这蓬勃生机中,一股温暖的爱心暖流正悄然蔓延——“自然臻味”专项助学基金成立已近两年,资助的贫困生群体不断扩大,正以燎原之势,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点亮求学之路。

林晚秋坐在办公楼的会客室里,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资助申请材料,指尖轻轻划过纸上稚嫩的字迹,眼中满是温柔与凝重。她身着一袭浅紫色的真丝衬衫,搭配一条米白色的阔腿裤,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只在她眼角留下了淡淡的细纹,却更添了几分温婉知性的气质。这两年,她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助学基金的运作中,亲自筛选资助对象、对接贫困地区学校、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

“林总,这是刚从西南山区寄来的申请材料,一共三十份,都是当地教育部门推荐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办公室主任小张轻轻推开门,将一摞崭新的材料放在桌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您看,这些孩子的条件真是太艰苦了,有的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家里重病缠身,连基本的学费都凑不齐,却个个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成绩全是年级前列。”

林晚秋拿起一份材料,仔细翻阅起来。申请书上,一个名叫苏晓燕的女孩写道:“我想读书,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将来用知识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字迹娟秀却有力,字里行间透着不屈的韧劲。附在申请书后的成绩单上,各科成绩几乎全是满分,还有老师的评语:“该生勤奋刻苦,天赋异禀,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实属可惜。”

看着这些文字,林晚秋的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她想起了自己重生之初的艰难岁月,想起了沈念安小时候瘦弱胆小的模样,更想起了那些在贫困中挣扎却依旧渴望知识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激活了空间,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奋斗,她和念安或许也会在贫困中苦苦挣扎。如今,她有能力了,自然要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摆脱贫困的枷锁,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张,把这些材料分下去,让基金管理小组的成员们仔细审核,务必核实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确保资助名额给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林晚秋抬起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另外,联系当地的教育部门,我想亲自去一趟西南山区,实地考察一下那里的教学条件和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林总,您还要亲自去啊?”小张有些惊讶,“西南山区路途遥远,路况也不好,而且您最近已经够忙了,食品坊的新品研发和海外市场拓展都离不开您。”

林晚秋笑了笑,眼中满是执着:“再忙,这件事也不能耽误。助学基金是孩子们的希望,我必须亲自去看看,才能放心。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真实需求,我们的资助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小张深知林晚秋的性格,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他点了点头:“好的,林总,我这就去安排。我会联系当地的向导,提前规划好路线,确保您的出行安全。”

沈廷舟推门而入时,正好听到两人的对话。他刚从外地考察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风尘气息,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西装,身姿挺拔,眼神深邃。这两年,他不仅要打理食品坊的业务,还要协助林晚秋管理助学基金,同时,当年任务的遗留问题也逐渐有了眉目,他时常需要外出处理相关事务,却始终把林晚秋和家人放在首位,尽量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要去西南山区?”沈廷舟走到林晚秋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指尖的微凉,眼中满是疼惜,“那里条件艰苦,路途颠簸,你身体能吃得消吗?不如我替你去?”

林晚秋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暖意:“我没事,你放心吧。你最近也够忙的,又是食品坊的事,又是你那边的事,还是我去比较好。再说,我也想亲自去看看孩子们,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两年,基金资助的孩子已经从最初的二十几个增加到了一百多个,覆盖了五个省份的十几个贫困县。但我总觉得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这次去西南山区,我想不仅要扩大资助范围,还要和当地的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捐赠一批图书和教学设备,改善他们的教学条件。”

沈廷舟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满是敬佩与支持。他知道,这个女人心中不仅有小家,更有大家,她的善良与格局,一直都让他深深折服。“好,我支持你。”沈廷舟握紧她的手,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会安排好公司的事情,陪你一起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真的吗?”林晚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可是你那边的事情……”

“没事,都安排好了。”沈廷舟笑了笑,“和你一起去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几天后,林晚秋和沈廷舟带着基金管理小组的成员,踏上了前往西南山区的旅程。他们乘坐火车转汽车,再换乘当地的三轮车,一路颠簸,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西南山区的清溪镇。

车子驶进清溪镇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这里群山环绕,山路崎岖,泥泞的道路两旁,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顶覆盖着茅草,有些房屋甚至已经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镇中心的小学更是简陋得令人心疼,几间破旧的土房便是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遮着,寒风一吹便呼呼作响;教室里的桌椅都是破旧不堪的,桌面坑坑洼洼,椅子摇摇晃晃;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字迹模糊不清。

孩子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背着破旧的书包,光着脚丫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却个个脸上都带着纯真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看到林晚秋一行人,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睁着大大的眼睛,怯生生地看着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恶意。

林晚秋的心中一阵刺痛,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现代的幸福生活,想起了沈念安宽敞明亮的书房,泪水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她走上前,温柔地摸了摸一个小女孩的头,轻声问道:“小朋友,你们喜欢读书吗?”

小女孩用力点了点头,声音清脆却带着几分羞涩:“喜欢!我们想读书,想考大学,想走出大山!”

简单的一句话,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林晚秋强忍着泪水,笑着说道:“好孩子,以后姐姐会帮助你们,让你们安心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清溪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和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林晚秋和沈廷舟参观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详细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孩子们的生活状况。校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在这里执教三十多年了,他握着林晚秋的手,激动地说道:“林女士,沈先生,太感谢你们了!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很多孩子都因为家里穷,不得不放弃学业。你们的助学基金,真是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希望啊!”

林晚秋看着校长眼中的泪光,心中满是感动:“校长,您辛苦了。教书育人是伟大的事业,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接下来,我们会给学校捐赠一批图书、桌椅和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同时,我们会扩大资助范围,让清溪镇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都能得到资助,不用担心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

沈廷舟补充道:“我们还计划在这里建设一所希望小学,让孩子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后续,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施工队伍过来,尽快启动建设。”

校长和老师们听了,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孩子们也欢呼雀跃起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纯真而美好,如同山间的野花,在逆境中绽放出顽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秋和沈廷舟走访了十几户贫困学生家庭。每到一户,眼前的景象都让他们心痛不已。苏晓燕的家住在半山腰的一间土坯房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和一张小小的桌子。她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年仅十二岁的苏晓燕身上。但即使如此,苏晓燕依旧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家务后,就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爷爷奶奶,姐姐,哥哥,你们快坐。”苏晓燕懂事地给他们倒了水,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她的小手因为长期做家务而变得粗糙,却依旧紧紧握着一本已经翻得卷边的课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